昨日有幸拜會某間即將上市公司的老闆,老實說對這隻股票甚有保留,始終是行業熱潮的水尾,估值表面偏低,但似乎是市面上其他偏高的同業更加值得擔心。
暫時不會買這集股票,可是從上市公司老闆中,通常都會學到一些東西,畢竟能夠從創業時一無所有,到今日可以上市的規模,始終是一項成就。
談到入門門檻,這位先生承認是非常之低,但亦頗有信心,能夠達到一定規模的同業仍然會是不多。因為香港這塊地方,充斥着朝種樹晚𠝹板的文化,炒賣資產,一向都是發達的捷徑,前幾年大家終於回歸到現實,但這一兩年間又已經回復原狀。
某些人在創業初期,可能十分專注,可是當業務逐漸壯大,有一定規模及現金流之後,便很容易抵受不住引誘,將資金轉移到資產炒賣之上。要在本業中,賺100萬元是十分困難,可是一層樓一買一賣,隨時已是這個數字,不務正業,是極之容易踏入的歧途。
生意難做,筆者也有體驗,但生意可愛之處,是當建立了一定的規模及系統,會有如踏入自動波,提供穩定的收入及現金流。筆者未到這個階段,不過明白是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昨天提到轉換環境,有一份自信向前衝,其實信心來源並非對自己炒賣技巧的信心,而是筆者明白大約擁有的客戶支持的程度,以及過去多年建立的資產,能夠帶來的被動收入。
不炒港股已多時,因為要專注生意,便應該避開與客戶的利益衝突,買入港股全部都是投資長線持有。這個誤打誤撞的決定,似乎又相當正確,在港股左穿右插,以個人能耐,應該比賺佣金管理費以至表現分紅好,但和炒賣資產一樣,難言穩定,亦未必建立規模,寧願選擇一條較慢而穩健的道路。
當然筆者也有投機,但選擇在期貨外滙市場和高手對壘。昨日收到一些以炒賣維生的讀者回應,希望分享上述的看法,一起思考日後要走的道路。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