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名言:中國經濟可維持高增長

投資名言:中國經濟可維持高增長

近年中國已成為環球經濟的焦點所在,一方面是由於其增長步伐的快慢,足以左右全球天然資源的供求狀況;而另一方面則無論在國際貿易或滙率政策的問題上,現今中國無疑正扮演着日益吃重的角色,且也牽引着不同行業及不同國家與中國發展雙邊關係上的策略取向。

過去幾個月,中國對外貿易模式正起着多項重要的變化。首先,在進口增長大幅放緩的情況下,中國貿易盈餘正急劇地擴大。今年首季進口增長只得10%,較去年下半年平均約30%的增長水平為低。至於首季出口增長則為34%,數字保持在過去幾年的波幅之內。在此消彼長的情形下,過去6個月,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的中國外貿盈餘年率高達900億美元,大幅超過去年全年所錄得的330億美元。
中國近年積極調控經濟以防增長過熱,但從種種迹象看來,目前經濟似乎仍維持在高速的增長狀態。今年首季國內生產總值較去年同期增長9.5%,與去年全年的平均增幅相若。故此,即使其間進口顯著放緩,也不表示是由內部需求減弱所致。
細看貿易數據,大家可以發現,隨着製造業(特別是電子工業)在過去幾年的急速發展,中國對半製成品的依賴已減低了不少。舉例說,電子類半製成品的進口增長,由去年全年的5%減至今年初的0%。此數字極具意義,因為其間該類半製成品的出口總值正出現穩步增長,反映中國不但已經由過去依賴進口的情況轉變為自給自足,且足以出口他國。

天然資源需求殷切
事實上,多年來龐大的資本開支及基本建設,令國內的生產設備及效益提升了不少,在某些產品項目,中國已經由過去長期擔當淨進口國的角色,轉變成為淨出口國了。同樣地,中國近年積極提升鋼材生產設備,不但使生產該類項目之按年增長幅度一直維持在20%以上水平,也導致中國在某些重要的鋼材產品由淨進口國變為淨出口國。相比之下,中國對天然資源的進口需求卻依然強勁,在過去幾個月,與原油及礦物燃料相關的進口增長,仍然介乎35%至45%的高水平,需求並沒有任何減弱的迹象。

貿盈擴大勢頭持續
隨着進出口模式的轉變,預料中國2005全年貿盈可達660億美元,2006年將進一步擴大至900億美元,遠高於市場一直對中國外貿即將「轉盈為虧」的預期。如此一來,淨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亦會日益增高,因此,估計中國今年GDP增長可達9%,明年續可保持在8.5%。
另一方面,進出口模式的轉變,亦對中國不同的貿易夥伴帶來不同的啟示。那些為中國提供天然資源的國家(如澳洲、巴西及中東各國等),將可繼續受惠於大陸的高增長步伐;同樣地,那些為中國提供高科技產品的地區(如南韓、台灣及日本等),亦會繼續得益。
至於那些主力製造中低檔次技術產品的國家,預料將要面對來自中國同類貨品的嚴峻競爭,正如當前紡織業所要面對的競爭一樣。隨着中國的生產技術日益精湛,預料將會有愈來愈多的高檔生產技術產品被捲入競爭之內。

放寬滙價大勢所趨
貿盈擴大,亦有助推動國內滙率制度的改革。過往由於貿盈幅度偏低且傾向收窄,若人民幣滙價升值,將有可能嚴重打擊到經濟增長步伐。但現時看來,隨着這方面的憂慮消除,中國逐步放寬滙價波幅將是大勢所趨,而未來月份或許會有較明確的政策出爐。
潘國光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