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貿協議下,今年美國及歐盟等國家已正式取消對中國紡織品進口的配額。然而,4月初歐美紛紛對中國紡織品設立特別保障機制(如反傾銷),主要原因是在短短時間內,歐美等地已感受到中國紡織品對它們的威脅。以美國為例,首季從中國進口的紡織品和成衣較去年同期大增62.5%,其中升幅最高的棉褲和棉質針織襯衫已分別增加超過15和12倍。美國製造業貿易行動聯盟表示,今年以來當地業界已失去17200個職位,因而要求政府立即採取特別保護措施,限制中國貨進口;高踞歐洲紡織業第3位的法國,業界估計今年將額外有7000人失業。若果歐美等地真的以其他手段制裁中國,國內及本地紡織業經營者是否必定會受到嚴峻打擊?紡織股的吸引力又是否從此失去?我們要從兩大方面分析。
首先,無可否認,若歐美等地對中國進行反傾銷等制裁措施,對大部份在內地設廠的經營者,明顯會有負面影響,不過影響有多大,則須視乎經營者本身有沒兩手準備。一直以來,大部份廠商都對歐美等國會以其他方式替代配額去制裁中國紡織品,有足夠心理準備。
據一些紡織業朋友表示,近年在內地設廠的廠家,部份會在其他沒有配額地區設有後勤生產線,即使日後歐美國家以其他方式制裁中國紡織品入口,亦可將部份生產線遷移至這些地區,以減低制裁的影響。因此,制裁對中國紡織廠商影響有多大,須看它們的生產線是否過於集中在內地。
此外,即使歐美國家真的要制裁中國貨,亦並非「話制就制」,裁決往往需時數個月,而且成功與否,仍是未知之數。舉例而言,根據美國啟動保護措施的程序,會先在30日內徵詢公眾意見,諮詢期完結後60日,美國紡織品協定執行委員會(CITA)才宣布會否為當地產品啟動保護措施程序,若證實有關紡織品擾亂美國本土市場秩序,才會即時實施進口配額。因此,現階段要論制裁對紡織廠商的影響,似乎言之尚早。
不過這點還是次要,最重要是今次制裁中國紡織品似乎去到了國家層面,但真正要求對中國進行制裁的,只有當地的紡織品製造商,而對於當地購買中國貨品的進口商而言,對中國紡織品卻是採取來者不拒的態度,因為中國貨價廉物美,而且入口成本又低,轉手圖利的利潤非常吸引。所以,歐美等國真正要落實制裁中國紡織品,背後必定要先平衡國內各方利益。
即使最終制裁措施出台,但距離真正落實的日子仍有一段時間,所以市場會慢慢逐步消化此消息的負面影響。另外,目前美國建議的,都是集中限制三大棉類產品進口,卻非全面性的制裁,因此,即使對紡織股(甚至是成衣股)會產生影響,也只會是個別事件而已。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