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正 財務學博士、特許財務分析師
經一番擾攘,「新的特首」產生程序,大致已塵埃落定。署理特首曾蔭權,放下了從前的「官威」,和顏悅色地出席立法會會議,參與了一場輕鬆的答問會。
新特首產生辦法,再一次凸顯中、港兩地司法和管治制度的差異,在施政中可能出現種種的問題。但純在經濟上,新特首產生的客觀因素,極可能預示特區政府未來兩年的政策,將重返「積極不干預」,即如無重大危機,政府對私人市場及投資者,盡量採取較放任的態度。
九七回歸時,港府面對投資市場過度的投機活動,尤其在中英協議下,土地供應限於每年五十公頃,扭曲了市場的投資意欲,促使地產泡沫。當時港府的政策,本是增加土地供應,平衡市場需求。然而,回歸又剛好遇上金融風暴,香港經濟陷入了多年的低潮。
投資市場的本質,是群體預期心理產生的行為。原本的宏觀經濟條件即使有理可循,但產生的預期心理及具體行為,卻往往不能逆料。當年政府純以主觀意欲出發,沒充份考慮市場的反應,原來一番好意,後來變成了災難性的結果。
當年港府的另一問題,是沒有訂下明確的施政目標。港府的優先,該是對北京的政治訴求,還是對香港及國際社會的期望;是要理順政治,還是搞好民生?一開始,施政重點不清,很多本來的小問題,竟發展為嚴重的危機,實無必要。
相比之下,新任政府的目標可是明確不過。若曾蔭權大熱勝出,只要在兩年任期內,平平穩穩,便可順利連任五年。如果政府領導班子的目標是連任,施政目標簡單明確,從前出現的不少問題,應不難避免。
特首產生的過程沒有民主,是不爭的事實。但北京屬意曾蔭權,卻必然已考慮曾民望高企,有助特區管治的因素。過去數年,特區替中央「添煩添亂」,但港人其實對北京沒有抗拒,北京對「港人治港」,也具有誠意,只要大原則與北京一致,港府實在可以自行施政。澳門的成功,便是明證。
本來,香港的定位該是中國對台灣及世界各國的「示範單位」,香港愈開放民主,愈能顯現中國將成為世界政經強國的勢頭。幾年下來,香港的政治爭拗,大家均成為輸家。似乎,北京對新特首的期望,只是平穩而已,把那些具爭議的敏感政治議題,儘管押後處理。
種種迹象顯示,特區政府正重新組合管治班底。百多年來,港府依循英國的文官制度,培養了不少優良人才。文官制度的特色,重視官員執行政策的能力。只要政策清晰明確,港府是有能力推行的。
一直以來,香港是個經濟城市,各種各樣的經濟活動,產生了不同商機,推動港人力爭上游的意欲。政府只須調校政策,使市民注意力重回他們一貫的經濟活動上,經濟活躍,其他問題自可輕易解決。似乎,港府未來兩年的施政,將以圓滑暢順為原則,盡量避免出現重大危機。只要重回以往,對投資市場,包括樓市、股市,採取「積極不干預」,該可平穩度過未來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