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結構性財赤根本不存在 - 盧峯

蘋論:結構性財赤根本不存在 - 盧峯

稅務局昨天公布○四至○五年度的「成績表」,顯示政府去年的稅收收入比前一年增長兩成,其中入息稅及利得稅收入高達九百六十七億元,是歷來最高的數字。我們認為,這樣的稅收「成績」不但反映本地經濟大有起色、不但反映政府的財政狀況大有改善,更清楚表明所謂結構性財赤是不存在的,政府根本不需要因為一個不存在的「結構性財赤」問題而大幅改變稅制或引入新稅種。
過去幾年,特區政府財金官員不斷以香港出現結構性財赤為理由希望大幅改動稅制,包括引入銷售稅;政府官員表示,只有引入這類新稅種才能長期解決政府入不敷支的問題,令政府財政更穩健。但從近期的財政數據包括稅務局剛公布的數據來看,只要經濟回復增長,特區政府各方面的收入包括賣地收入及稅收都會強勁增長,甚至比經濟增長率升的更高,例如利得稅收入就比上年度增加百分之二十;而隨着政府的收入大幅回升,政府入不敷支的情況已大為改善,剛結束的財政年度的赤字更降至只有不足五十億元,比原先估計的四百多億元少得多。由此可見,政府過去幾年入不敷支絕不是結構性的問題,而是經濟盛衰周期的反映,一旦經濟好轉財赤問題便迎刃而解;因此,所謂「結構性財赤」只是子虛烏有的事。

更何況本地經濟步入復甦期不久,企業盈利仍在穩步上升,上班族的薪酬才剛開始向上調整,這些利好因素將令政府的收入特別是經常性收入進一步上升、令政府的財政狀況進一步改善、令政府更早擺脫入不敷支的處境。既然政府能迅速因經濟好轉而消滅財赤,所謂「結構性財赤」、所謂揮之不去的財赤又從何說起呢?
我們認為,從政府的收支數據可以清楚看到,所謂「結構性財赤」是不存在的、是虛假的,特區政府根本不應該也不需要因此而在財政政策上搞甚麼大動作,更沒有理由因此而引入如銷售稅這樣的新稅種。政府該做的是繼續嚴格控制開支、嚴格控制公營部門的體積,避免再陷入不斷膨脹的困局。只要特區政府能嚴守財政紀律、能拒絕「派糖」的誘惑,令政府開支增長低於經濟增長速度,那政府的財政狀況肯定可以持續改善、財政赤字肯定比原先估計更早消滅,特區政府甚至有能力在下個年度調低稅率,真正實踐「還富於民」、「藏富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