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量入為出理財第1步

理財智慧:量入為出理財第1步

理財是不是只限於投資?一般人的認知,即是對於銀行、保險公司,一些投資顧問的印象,就是總叫你投資甚麼、買些甚麼,如果沒有餘錢的話,那麼你便不是他們的目標客戶。這種所謂「理財顧問」,只是進行「財富管理」,又或者是「投資管理」,而這些範疇,只屬理財策劃的部份項目,並不是全部。那麼在沒有餘錢的情況下,是否不需理財?答案當然係「不是」。
坊間一些所謂理財的書籍,亦犯了同一個錯誤、只談投資,但不談入不敷支的問題。那些書只能算是投資書籍罷了!香港政府的傳統理財哲學就是「量入為出」,甚至把這種理財模式寫在《基本法》之內。而「量入為出」就是要做到收入大於支出,要有餘錢,又或者底線是支出最多只能等於收入的狀態。量入為出中的「量」字,便是指政府應該先衡量本身收入有幾多,然後才決定可用多少錢。

收支要盡量平衡
應用至個人理財,「量入為出」亦很適用。首先,衡量自己收入有多少,然後才決定可以用多少錢。如果收入多些,放多些預算在消費之上也沒有問題;如果收入少的話,便應該節儉些,用少些錢,盡量做到「收支平衡」的狀態。能夠做到「量入為出」,不依賴借貸度日,便是理財最重要的,亦是第一步。
做到量入為出有多難?如果每月生活只是僅足餬口的話,出現這情況,可能是收入太少或支出太多。相信這些朋友並不是理財顧問的潛在客戶,因為他們並沒有多餘錢作投資。如果收入太少是因為學歷低,又或是所從事的行業不景氣,個人進修或多學其他技能,也許可改善這問題,甚至多做兼職,也可以增加收入,改善收入的狀況。
至於支出太多的話,便應想想有沒有辦法減少一些非必要的支出,盡量做到量入為出的狀態。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