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公共理財好時機

改革公共理財好時機

李鉅威 獅子山學會榮譽顧問、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學副教授

重溫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基調總體而言仍算保守。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多次重申「市場主導,政府促進」這個衍生自傳統自由市場經濟的原則。自力更生的訊息可以算是有點新意,提醒市民要為自己的事情負責,運用過渡困難,以及不要依賴免費的福利。
隨着經濟復甦,滅赤的壓力減退了,政府亦不再需要擴張性的開支。去年生產總值增長8.1%,可惜沙士對二○○三年的數據負面影響實在太大,這份財政預算案一開始便以此作為出發點,背後其實是一個極度樂觀的假設。
比對上年度強調「解困」的財政預算案,今年度的滅赤目標提早了一至兩年,而將公共開支壓抑在總生產值20%之下的目標,亦因為總生產的上升,變得更易實現。經濟復甦應該可以減輕福利開支的增長,至少就業情況的改善,會減少一點申領失業綜援的人數。如無意外,經濟增長的趨勢應該會繼續下去。今年第三季迪士尼主題公園將落成,相信屆時將會帶動一點經濟活動。

有一點值得留意,社福開支是今年唯一有實質增長的一項,增幅達3.4%,其餘的主要開支項目則全面下跌。例如基建和食物環境衞生等開支,都有大約14%的實質跌幅。事實上,自力更生對政府和市民都有莫大的好處。
在個人入息稅方面,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可謂未能盡善盡美。降低供養同住父母免稅額的合格年齡,對整體經濟的影響是否正面仍有商榷餘地。那些年齡在五十五至六十歲之間仍在職的人士,在新建議下符合有關的免稅額,但其實他們本身已經享有在職人士免稅額,政府此舉變相鼓勵這一群人早點退休。
財政司司長承諾會在加稅前先盡力縮減開支,其餘的除了取消遺產稅之外,在稅制上實在沒有甚麼改變。而且薪俸稅的標準稅率仍然未能回到15%,這是今年財政預算案最為人詬病的一環。

財政司司長以拖字訣來處理開徵新稅的建議,事實上有關討論已經進行了好幾年了。對公眾的建議從善如流當然是好事,但拖拖拉拉的態度卻不免給人「議而不決」的感覺。銷售稅、環保稅、醫療融資等,已經不是新的議題,如果政府真的覺得在政治上沒有能力去推動這些建議,便應該趁早將它們收回,並且立即尋找其他真正可行的方案。
未來的日子,我們將會見到更多所謂諮詢研究,但這些只不過是政治上的把戲,對改革決心的真正意義不大。我們明白,世上沒有一個政府能夠制訂出一份真正完美的財政預算案。經濟復甦讓香港政府找到了一個喘息的空間,這是改革香港公共理財的最佳機會,政府更應該重回以往的審慎態度,鞏固香港公共財政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