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今日是世界哮喘日,香港哮喘患者的發病率是華人社會中最高的;中文大學醫學院的最新研究更發現,近一成幼稚園學生於過去一年曾出現哮喘病徵,以此推算,本港應有近三萬名幼童出現喘鳴,醫學界估計這些幼兒成長後半數會成為哮喘患者。醫學界認為及早讓幼兒接觸如動物等有適量細菌等環境,或有助減低患哮喘機會。 記者:梁洵瑜
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教授黃永堅表示,有關研究訪問了來自十六間幼稚園的三千三百多名二至六歲幼童的家長,了解本港幼兒的哮喘問題,他形容研究結果反映本港幼童哮喘情況普遍,醫生及家長應注意採取適當方法予以治理。
研究結果顯示,在三千多名幼童中,近一成六人在過去曾有喘鳴,百分之九人在過去一年曾有喘鳴,更有百分之二點六人在一年內出現四次或以上喘鳴。
以此推算,本港有一萬名六歲以下幼童過去一年喘鳴四次以上,而被醫生診斷為哮喘的只有百分之四點七。
黃永堅稱,百分之九幼童在過去一年有出現哮喘病徵的喘鳴情況,這與中、小學生相若,但不足半成被診斷為哮喘,相信與父母抗拒兒童被診斷為哮喘患者有關,「好多父母唔想咁早就話個仔女有哮喘」,加上幼童哮喘較難斷症,醫生未必能太早確定幼童患上哮喘。
幼兒引起哮喘成因,與中小學生及成人不同,幼童有八成是感染病毒所致,青少年及成年人則因致敏原致病。幼兒因為較難進行吹氣等診斷,故診斷上較中、小學生困難,但若幼兒在咳嗽時喘氣,及持續咳嗽數周仍未痊癒,則有機會是患上哮喘。
治療方面,青少年與幼兒也有分別,治療成人或青少年的類固醇或氣管舒張劑,對幼兒未必有效,因幼兒多數是病毒感染,感染病毒後體內的白三稀素會增加,引致喘氣,所以吸入式類固醇效果不大,可使用白三稀素阻斷劑。
黃永堅強調,愈來愈多研究支持,可讓幼兒及早接觸適當的動物等,或可減少哮喘機會,如內地城市孩子患哮喘比率,是農村養雞養豬孩子的五、六倍,「早啲畀幼兒接觸適量嘅污糟嘢係好事,家長唔好咁介懷要一塵不染,相反喺兩、三歲前接觸吓動物,係有利無害。」
本港哮喘病人的發病率是華人社會中最高的,估計有百分之五成人及一成兒童患病,發病率高於內地兩至三倍。全港約有四十萬人患病,當中一成半人曾病發而要入院治療或到急症室求診。此外,哮喘與鼻敏感息息相關,三至五成哮喘患者同時患有鼻敏感,治療哮喘時必須也治療鼻敏感,有助控制哮喘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