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長大的新一代對於國民黨、共產黨的意念並不深刻,但上一代的恩怨情仇多多少少也流傳到他們的身上。「國、共之爭」、分裂中國,遠不止是政治時事話題,而是牽動了中國人的民族集體記憶,所以連戰訪大陸的畫面也別具震撼力。
我看畫面,第一個感覺就是大陸封閉太久、太與現代世界脫節了。胡錦濤夫婦站在連戰夫婦旁邊,馬上顯得土。不但是西裝剪裁得怎樣,更是穿得有多自然和有多自覺,說話的語氣、身體語言。平日接見外國政府首長,覺得中國領導人權力味道大,外貌之土只加深了權位之重。布殊、貝理雅是外國人,穿洋服穿得自然無啥稀奇,咱們脫下中山裝穿西裝已是遷就國際化。可是跟連戰比,就顯出這不是中國人外國人的分別,是現代化與落後於現代化社會的分別。
這個分別反映政府與國民之間的關係的分別。中國大陸的政府首長和高官是「國家領導」;布殊、貝理雅只不過是總統、首相,不是人民的「領導」;英女皇也只是女皇,不是「領導」。連戰做不做台灣總統也不是「領導」。中共領導的中央人民政府黨和個人的權威色彩濃得化不開。早應改變了。連戰何嘗開放,何嘗平民化?但對比已夠強烈。其實國、共仍是家、黨、國糾纏不清,黨天下也是家天下;中國仍活在歷史的樊籠裏。早應走出來了。遲來的突破,既是跨出歷史的一步,也是一腳踏回歷史裏的一步。
要感謝陳水扁,沒有他這窮小子靠鼓動台獨冒起,哪迫得出國共剪燭共敍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