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說過的北京近郊「孫河」地區蘋果園內的果園餐廳,吃得出色之外,綠化環境一流。或許中國人印象中的農村就是窮、落後、沒文化,人人忙不迭扔掉、放下、摒棄與農村的關係。但西方人對農村可有另類想法:寧靜、舒服、自然,可持續發展生生不息的哲理都運用到田園、農村與土地上面。
西方人管理下的「果園」,除了是一處大片果園中間的美食音樂場所,更是一處「農村friendly」的橋頭堡。
這裏有一所寬敞的店子,裏面發售除了中及西式vintage家具,更有來自農村人手製成的各式品物,衣物可能是最主要的類別,更有陶器、蠟燭、擺設等等。其中最明顯便是一所名為「德國技術合作公司」的產品,口號為「幫助農村婦女自助」,於山西省進行農閒季節,農村婦女學習生產品物幫補家計,一些德國婦女遠道而來協助,近似一個世紀前歐洲教會神職人員教導山東、江浙、廣東一帶的婦女手作「抽紗」(喱士,lace)各類產品。當手作工藝在歐洲日漸消失,中國竟然成了生產手鈎喱士的世上最大國,亦是一種「禮失求諸野」。
合作社的產品放在「果園」(TheOrchard,010-6433670)發售。
德國設計師KathrinVonRechenberg利用中國天然纖維,例如棉、麻、絲、羊毛,製成富東方色彩的衣裝系列,價錢公道,亦在「果園」發售。
如果閣下五月七日在北京,不妨在當天下午四時到「果園」,欣賞她的「Rechenberg」最新系列。([email protected])
與土地打成一片,令農村、田土、果園作可持續性發展的可能性,在中國人的社會裏極難起步;中國人會問:「如此窮得要死,誰要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