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應考慮同一機構管理三條隧道 - 盧峯

蘋論:應考慮同一機構管理三條隧道 - 盧峯

今天是東區海底隧道大幅加價六成後的首個工作天,究竟這個不合理的決定對過海交通造成多大的影響、形成多嚴重的擠塞在事前是難以預料的,但以紅隧接近飽和的流量來看,只要有數千架次的汽車從東隧轉到紅隧,便足以令紅隧的塞車時間大幅延長、便足以令紅隧及附近連接道路的車龍大幅延長;若果再加上天氣惡劣或人為事故,紅磡海隧的車龍甚至可以令附近的幹線道路、連接的隧道如獅子山隧道、舊機場隧道等寸步難行,車輛動彈不得,令九龍區的交通大癱瘓。
為了避免因人為或意外事故令交通情況惡化,特區政府除了啟動各項緊急應變措施如要求地鐵、九鐵加班、如加強交通消息廣播、如要求紅隧加強處理突發事故的準備外,更應該調動更多交通警察監察及協助指揮交通,一旦出現交通瓶頸便盡快協助車輛分流,避免車龍影響的範圍不斷擴大。此外,由於東隧加價的影響需要一段時間觀察及適應,各項應變措施不應僅在今天或在未來一、兩天執行,而應該至少持續七至十個工作天,以盡可能減少對市民的壞影響。

當然,這些緊急的應變措施只能發揮暫時性的紓緩作用,不可能解決三條過海隧道流量嚴重不平均的問題。要處理這個問題,其實離不開兩個基本方法,其一是透過行政措施限制某些車輛只能在某個時段(如非繁忙時間)或某些日子(如單日或雙日);其二是透過調整不同隧道的收費促使車主及駕駛者選用不同的隧道,避免集中使用其中一條隧道。以香港的政治文化及社會狀況來看,像新加坡那樣透過行政措施限制車輛使用某些隧道的方法難以施行,利用隧道費來調節過海隧道的流量是唯一辦法。
只可惜,在三條過海隧道中,只有紅磡海底隧道的收費由政府主導,東隧及西隧的收費則由擁有隧道專營權的公司控制,政府及議會不但影響不了,甚至無法、無權阻止兩條隧道增加收費,東隧今次一意孤行大幅加費就是最佳例子。故此,要在目前的狀況下調節隧道的流量便只有透過調整紅隧的收費,例如增加紅隧收費令紅隧跟其他隧道的收費相若,又或是在紅隧引入繁忙時間附加費,令紅隧至少在繁忙時間的收費跟其他隧道相若甚至更高。我們認為,這樣的安排將可使部份駕駛者在繁忙時間轉用其他隧道,從而減輕紅隧擠塞狀況。而要徹底解決汽車流量嚴重不均的問題,特區政府實在有需要考慮讓三條過海隧道由同一機構或同一管理局管理,並由同一管理局按交通管理、流量管理的原則為三條隧道訂定收費。只有這樣才可能逐步改變駕駛者的習慣、才可能真正達到車輛分流的作用。我們期望特區政府不要再浪費時間,而是盡快採取行動處理紅隧過度擠塞這個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