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與連戰會談及發表新聞公報後,台灣陸委會主委即舉行記者會,狠批連戰在會談中五個「沒有」,認為連戰未能表達台灣人民心聲,甚至「九二共識」在台灣還沒有共識,就以此為協商基礎,政府對此感到失望。
連戰有沒有表達台灣人民的心聲呢?大概應由台灣人民來判斷。據台灣東森電視台、台灣《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所作的民意調查,都有一半以上的民眾肯定連戰在中國大陸的表現。至於最讓執政當局不高興的是國共兩黨主張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兩岸的平等協商,據台灣輔仁大學的民調,也有五成二的人認同,多於不認同的三成八。
在看到台灣民意的取向之後,陳水扁在昨天凌晨出訪南太平洋時,也改了口風,只引述國際媒體的觀點認為,不管中國與台灣甚麼政黨、甚麼人談,最後都必須跟台灣領導人談,才是開啟兩岸正常化關係的對話管道。
這當然是無疑問的,實際上連戰在記者會上也提到,兩岸關係老百姓能做的有限,就算會談達成具體成果,也「只有政府配合,支持與推動,才能落實」。
台灣陸委會主委第一天的反應,狠批連戰的五個「沒有」是甚麼呢?包括「沒有讓中國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沒有讓中國減少對台飛彈威脅,降低敵意」,「沒有讓台灣有尊嚴地增加國際參與空間」,「沒有讓中國正確認識台灣人民對反分裂法非和平手段的強烈反感」以及「沒有讓中國正確了解台灣民主自由價值的可貴」。台灣行政院發言人甚至表示,連胡達成的共識涉及政府公權力,要進一步研判有沒有涉及刑法第一百十三條的外患罪。
《中國時報》對此發表社論表示,政府的「反應令人失望透頂」,絕不像「一個懂得民主法治為何物的執政團隊」,簡直就是氣急敗壞「口不擇言地準備拿出法律動粗蠻幹的姿勢了」。
如果說,連戰在連胡會及在北大演說中存在着五個「沒有」的話,那麼北京的保守派也大可以指摘胡錦濤在會談中以及在新聞公報上的許多「沒有」:沒有提到「統一」,沒有提到「不放棄使用武力」,沒有提到「一國兩制」,沒有提到要台灣放棄買美國武器……。
若雙方都堅持對立的立場,那麼何來共識?會談變成了吵架,又有甚麼意義。
連戰在北大演說時,提到「台灣的民主政治有些問題,我們不願以民粹來取代民主政治」。這句話固然含有對台灣民主的貶斥之意。但他也提到蔣經國推動政治民主化工程,「排除威權政治,奠定了政黨互動的模式,更進一步開放黨禁、報禁」,他又提到大陸的「整個政治改革,無論是腳步或範圍,還有相當的發展空間」……。這些話,都使內地大學生與人民想到,台灣儘管在民主上有流於民粹的傾向,但那是民主政治需要改善的問題:而在大陸,民主政治則不是好不好的問題,而是根本有沒有的問題。
連戰與胡錦濤尋求的兩岸最大公約數是「和平」。在台灣比較有爭議的,是他關於「聯共制台獨」與「九二共識」的談話。接着去大陸訪問的是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他認為連戰的風範雍容令人激賞,只是對上述有爭議的兩點「過度簡短帶過」,未作清楚說明。宋表示會參考連的經驗,特別會把「台灣不同聲音」傳達到大陸。
連宋之後,不排除會有執政的民進黨「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