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行業保護無助提升競爭力 - 何洋

蘋論:行業保護無助提升競爭力 - 何洋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史紀良近日在一個研討會上指出,由於國內銀行目前對於如何應對外資銀行的挑戰尚未做好充足準備,國家有必要「對中資銀行進行適度的保護」。
據他透露,國家正考慮在堅持對外開放的總原則下嚴格准入標準和准入條件。此外,在外資銀行的資產擴張規模及入股中資銀行的數量等方面,將參考國外經驗,通過制訂或進一步細化管理辦法等方式加以限制。
這裏不必深究國家將出台甚麼具體措施去落實上述政策目標(即國家須為未做好充份競爭準備的國內銀行提供市場保護政策),我們要考慮的,是上述政策目標所反映的思維模式。
第一,國內的財金官員認為可透過限制對手發展的方式來提升國內銀行的競爭力。無數事例告訴我們,事實剛好與這想法相反。一家企業的競爭力只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磨練出來。在缺乏對手的情況下,在生存不受威脅的情況下,企業根本沒有誘因和需要去作出有助改善競爭力的改革。實施行業保護措施無助企業提升競爭力的事例很多。現成的例子是美國的紡織品和成衣企業。它們的競爭力並沒有在紡織品和成衣配額制度的保護下得到任何改善。
第二,財金官員在制訂政策時的思考模式,仍然可以看到計劃經濟年代殘留下來的影子。例如有見外資銀行的分布大都集中在沿海和中部城市一帶,國家正計劃出台一些措施,鼓勵外資到內陸和西部地區投資,以避免外資和國內銀行或外資銀行間的過度競爭。說過很多遍了,在市場經濟下,競爭是沒有過度這回事的。
改革開放已超過二十年,想不到計劃經濟時代的思考模式仍有那麼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