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動 - 陶傑

感 動 - 陶傑

中國政府向大英博物館要求歸還館裏的中國文物,因為據說文物幾乎全是英國人百年前連搶帶騙地拐來的。
但是,受到第一流專家的保護,讓全世界遊客一起來欣賞,有甚麼不好?即使這許多寶貝都是搶回來,但那已經是歷史。時代不同了,人不可以永遠活在過去嘛。就像娶了一個美麗的女子為妻,像一件瓷器,端放在家中,橫觀豎看,悅目賞心,她以前跟誰拍過拖,有甚麼樣的一段過去,一個聰明的丈夫,永遠不會多問一句。
中國文物不存放在大英博物館,也早在「文革」中毀掉了。例如,宋代詩人歐陽修《醉翁亭記》,經同代的大文豪蘇東坡親自手書謄寫,刻石立碑,豎立在安徽滁縣琅琊山下的醉翁亭中。「文革」時的紅衞兵不但把蘇碑砸掉——真的砸掉也就算了,石碑流落荒野,總有一天找得回來——紅衞兵把石碑砸下來,再用剷子把碑上的鐫文認真地一字一字鑿刮掉。醉翁亭旁,有一座古室,內藏歷代名家到此一遊後的字畫,「文革」期間也搜劫一空,自此下落無蹤。

來到醉翁亭,稍有良心理性的人,都會有一絲遺憾:如果英國探險家懂得南下安徽,搬走石碑,或者有一個像敦煌王道士之類,賤價把書畫賣掉,今天,只要花一張國泰來回倫敦商務艙位的票價(淡季約四萬八千元,訂票電話:二七四七一八八八),飛到希斯路機場,再轉乘地下鐵(票價十英鎊五十便士),在羅素廣場站(RusselSquare)下車,步行五分鐘,就可以免費進場,看到原貌的蘇東坡手書醉翁亭記的石刻了。
所以中國作家阿英說:「過去帝國主義劫奪我們的文物,我曾痛心疾首,夢想有朝一日全收回來。現在我倒想通了,如果讓不肖子孫毀滅了,倒不如讓外國人保存起來。」這個阿英有甚麼作品,我孤陋寡聞,沒有拜讀過,也許他叫阿英,不叫甚麼阿中阿華,天生特別的親英,然而他真有見識,可見真正的知識份子,在中國還是很多的。
誰保證中國不會再有「文革」?看看反日示威的暴力,聽聽本地土共人士的情緒化咒罵,就知道文革的基因還在潛伏。大英博物館可千萬要扣住中國文物別放,反正中國人到歐洲觀光,都要吃唐餐,進了大英博物館看見中國文物,他鄉遇故知,感動流淚,真是萬幸啊,也就親切得像上唐人街吃了一碟炒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