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無淚 - 陶傑

哲人無淚 - 陶傑

文人喜歡搞「論壇」,最近有幾位,包括建築家梁思成的公子,紛紛「研討」中國人社會的「城市」到底怎麼了——像北京,舊胡同和城樓,通通拆光,建起仿美的幕牆大廈。香港殖民地時代中區警署,據說也將難逃「發展」的命運。
中國熱衷於拆舊建築,是叫人打呵欠的至Out話題。舊建築拆了就拆了,中國人相信「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其實沒有甚麼遺憾。真正擁有國際視野的人,會感到欣慰——幸好,梵蒂岡的席斯丁教堂沒有拆,羅馬的古鬥獸場還在,巴黎聖母院沒有被一九六八年「紅五月」的巴黎大學生一把火燒掉,伊斯坦堡的舊街許多還是東羅馬帝國的原貌,京都的清水寺還是一樣的清幽,還有,整座水鄉威尼斯保存完好無缺。
拍拖、沉思、散步,走向世界吧,飛機票那麼便宜,旅行如此方便。何幸世界上還有數不盡的古鎮舊城,梵高寫生過的小酒館,莫奈筆下的蓮池,南威爾斯的古堡晨霧,泰姬陵的黃昏夕陽。甚麼叫做Globalisation?就是當你閣下老舍的舊北京已經「發展」成為一座三流美國城市的複製品的時候,不要再北望,不必再回頭,把目光移向外面:從柬埔寨的吳哥窟到尼羅河邊的金字塔,啊,通通都有我的一份,只怕自己無心也不懂得欣賞。

真心惋惜中國拆掉的舊建築?可夠你痛哭流涕十輩子——譬如小小一個太原,所謂「解放」前,全市有一百九十座古廟,後來一個小小的市委書記,一聲令下通通拆掉,包括晉朝留下的一座宗祠。
頤和園的佛香閣、河南洛陽的白馬寺、吐魯番的千佛洞、龍門石窟、蘇州的水鄉、上海的弄堂,遭受「文革」和「開放改革」的「雙革」破壞,很年輕時目睹,或許都會搥胸頓足,今日再看,已學會無動於衷,因為幸好,你雖然失去了一個古雅的中國,還可以接通一個有品味的世界。
因此最徒勞的爭論,是如何搶救中國的古建築。「發展」就「發展」好了。中國作家沈從文,在「文革」中不再創作,改為研究古代服飾,並接受監管。有一天,軍管會的一個軍人代表,走進他的工作室,指着那一大堆古書資料問:「我幫你消毒,燒掉,你服不服?」沈從文答:「沒有甚麼不服,要燒就燒。」於是,共產黨把包括明代原版刊本《今古小說》的幾書架珍貴古書,搬到大院,一把火燒掉。
沈從文的臉孔就是沒有表情,他眼鏡的玻璃片映照着火光。他是一位偉大的哲人,我深深佩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