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開講座,一位忠實讀者給予筆者一些讚賞,指出筆者在03年沙士期間,是唯一夠膽在最壞的情況下叫投資者入市的股評人,也是少數的股評人夠膽在去年底14000點樓上全力看淡。他本身身體力行,在8400點買貨,去年年底清貨,現時只是淨持現金,等待下一個浪的來臨。
筆者最欣慰的,不是因為受到讀者的讚賞,最重要的是筆者的分析方法,以及對投資市場的反傳統概念,得到別人的認同。很多時小投資者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認為所有專家必定能夠百發百中,他們不能接受買貨後股價會下跌的事實,更不能接受沽貨後再升的情況。他們只以成敗論英雄,從不理會預測背後的分析理據,股評人錯一次也成千古罪人。
作為股評人,壓力不下於作為投資顧問的本業,一個成功的股評人,除了要有極高的準繩度之外,更重要是能提出具說服力的分析,透過分析的邏輯及思考,令一眾小投資者能作出本身的判斷。
一個負責任的股評人,絕對不應該見升唱升,見跌唱跌。在看升看跌的同時,要提出充份的理據及深入的分析。表面上人人皆知的原因,對小投資者作用不大,反而因此而成為誤導投資者的幫兇。
散戶很多時是盲目的,愈多人講的股份就愈有信心,亦因此最容易中伏。在全世界一面倒之時,提出一些隱藏着的危機,或者相反的論點,令大家降溫,當勝於火上加油,將無辜的小投資者送羊入虎口。只要提出的論點有理據支持,也總算是承擔部份社會責任。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在投資市場上,懷疑是生存之道,將消息傳聞照單全收是死亡之路。在衍生工具蓬勃的股市,市況經常出現誤導的假象,經常抱着懷疑的態度,迫使自己作更深入的分析,可能會令自己錯失一些機會,但起碼不會一失足成千古恨。
上周港股走勢偏強,整體上強於外圍股市,技術走勢向好,又有炒人民幣升值的消息配合,升市似乎是大勢所趨。但在表面強勢背後,大家有否考慮到炒人民幣升值會炒多久呢?上周之上升有幾大程度是受期指轉倉及結算所影響呢?通常在每月臨近結算那一周之大市走勢,參考價值是最低的,最關鍵及具參考價值的日子應是月頭那三數天。
2005年經濟放緩是不爭的事實,問題在於放緩的程度有多大。港股的上升動力建基於資金流向的因素,資金的取向建基於當地的基本因素、前景的吸引力,以及股價相對的平與貴。就算當地的基本因素向好,若股價已處高水平,上升的幅度不夠吸引,資金也有可能分段高沽而不是繼續買上。要估計資金的取向,不是單單拿着幾個經濟數據及中國因素就可預測得到,炒人民幣升值更是短線因素。
本地投資者可能對前景充滿希望,覺得經濟向好,若從海外資金角度去看,亦有可能覺得香港雖好,但有其他更吸引的地方去作投資。始終港股市場是國際性的投資市場,我們不能坐井觀天,只懂自己看自己而不去作更宏觀的分析。
沈振盈 訊滙證券董事總經理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沈振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