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史上影響力最大的兩大政黨──國民黨和共產黨,因為政治主張迥異,過去八十多年經歷多番鬥爭,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甚至賠上性命。中共一直宣傳,一九四九年前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實行「腐朽」和「反動」的統治,甚至以「人民公敵」、「蔣賊」形容他;國民政府遷台後,也一直指摘「共匪竊取大陸」,宣稱要「反攻大陸」,指摘毛澤東是「毛匪」。國共領袖事隔六十年,昨日首次會晤,握手和解,雖寫下了歷史的新一頁,但能為兩岸帶來多少年的和平呢?
四九年前,國共先後為了對付軍閥和侵華日軍這兩個「共同敵人」,兩次和解,達成國共合作,但最後也因意識形態嚴重分歧而宣告破裂。抗日戰爭勝利翌年,國共爆發內戰,最後國民黨戰敗,形成了兩岸分治、對峙的局面。
一九五八年八月,毛澤東為了測試美國協防台灣外島的決心,下令解放軍發動「金門炮戰」,四十四天內向金門島發射了近四十八萬枚炮彈。不過,在美國介入下,戰火沒有進一步擴大,兩岸此後再沒發生重大軍事衝突,維持「冷戰」狀態,直至蔣介石和毛澤東先後逝世,才有初步「解凍」的迹象。
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一九七九年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首次以「和平統一」字眼取代「解放台灣」。中共已故元老葉劍英兩年後提出九條統一主張(「葉九條」),呼籲兩岸實現三通(通郵、通商、通航)。當時的台灣總統蔣經國,一直以「三不政策」作回應,堅持與大陸「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但礙於島內壓力,八七年首次批准老兵到大陸探親,首次實現了兩岸民間往來。
蔣經國繼任人李登輝在九一年宣布終止「動員勘亂時期」,正式結束兩岸長達四十多年的內戰狀態。九三年兩岸的半官方機構海協會(大陸)和海基會(台灣),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基礎下,首次在新加坡舉行最高級別會談。此後兩岸關係有如「春暖花開」,兩岸經貿關係和人員來往日益頻繁。
不過,大陸一直指李登輝「明統暗獨」,在九六年台灣總統大選前夕多次在台海試射導彈,試圖「威懾」台獨,李最後仍高票當選總統。九九年李登輝提出兩岸定位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導致兩岸關係全面破裂,兩會會談自此中斷。在二○○○年的總統大選,國民黨喪失了在台灣五十多年的執政權,被指「出賣」國民黨的李登輝不久退黨,創立台灣團結聯盟,明目張膽地推動台獨。
本報記者
「今天的聚會是國民黨、共產黨六十年來頭一次……難能可貴,來得不容易……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
──連戰在峯會前的開場白
「我們兩黨的交流、對話,已經給兩岸關係的改善,注入春天的氣息。」
──胡錦濤的歡迎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