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再撐國有銀行

北京再撐國有銀行

中國政府最近批准中國工商銀行的重組計劃,為另一家國有銀行上市作準備。為此,中國政府從目前六千五百九十億美元的外滙儲備中,撥出一百五十億美元注資該行,使其資本充足率由現時的4.77%提升至約6%。
按照國際金融慣例,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是8%。中國這次注資工商銀行,跟以往挽救四大國有銀行的措施有甚麼不同?注資計劃到底有甚麼潛在問題?

史宗瀚 美國西北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首先,同是國有銀行,工商銀行的財務狀況比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更嚴峻。工商銀行原來的任務主要包括替國有企業進行融資,是以其壞帳比率高達兩成左右,即大概七千億人民幣。
另一方面,其資本充足率也相對較低。故此,國務院(估計或大概)計劃分兩階段採取行動,而兩階段均涉及從外滙儲備中撥款注資。這次注資只是為工商銀行上市作準備的第一步。
上市的銀行通常得自行設法提高資本充足率,例如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均透過傳統的累積利潤方式來達標。
二○○四年初,兩間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均超逾6%,中國銀行更超過8%。至於工商銀行,既有政府以外滙儲備挹注,又即將發行次級債券,藉以加快資本重組的程式。第二步是降低工商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在此階段才獲得四百五十億美元注資,並將三千五百億人民幣的不良貸款轉移給資產管理公司。工商銀行大概須執行類似安排。

隨着中國的外滙儲備持續增加,工商銀行將再次獲得注資,繼而將多達半數的不良貸款(約三千五百億人民幣)轉移給資產管理公司。
工商銀行享受的「免費午餐」比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更豐富。兩家銀行必須逐年賺取盈利,累積資本;工商銀行的營運未有顯著改善,卻坐享政府注資。兩家銀行在二○○四年初已擁有不錯的資本基礎,政府注資有其道理,工商銀行也應該通過逐漸累積資本的考驗。
中國政府計劃動用外滙儲備,兩次向工商銀行注資,只會鼓勵該行管理層仰賴政府打救,而不是致力改革公司架構和企業文化。況且在短期內,國際金融市場也不會有胃口吸納三家中國銀行的股票。
中國財金官員加快國營銀行的重組程式,只是一心要在○七年的十七屆全國黨代表大會上炫耀其「政績」。在中國,政治考慮向來壓倒經濟學理,這次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