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友人到花園街買運動鞋,看見那對人工智能跑鞋,友人變得甚是激動,「內置微型處理器,每秒運算五百萬次,跑鞋能根據你的體重、速度及地形作出調整,提供相應的緩震。」他的語氣抑揚頓挫,猶如味吉陽一在講解菜餚,接着,他突然發出一聲反高潮的嗟嘆,「唉,跑鞋啫,使唔使搞咁多嘢呀?」
因為怕熱,人類發明了冷氣機。因為懶洗尿布,所以有了紙尿片。為方便通訊,手提電話問世。一百年前,人類有許多未能滿足的生活需求,今天,我們想要的差不多都發明了,而且以大眾化價錢發售。我們還想要甚麼呢?想要一部液晶體大電視?想要一部七百萬像素數碼相機?黑白與彩色電視差異很大,然而,顯像管與液晶體電視的差異,其實有幾大?菲林與數碼相機的分別很大,三百萬與七百萬像素的數碼相機,對普通用家而言,分別其實又有幾大?任誰都希望提升生活質素,但當到達某個水平,以實用性而言,功率將大幅收窄,付出與收穫變得不相稱,物非所值。當然,產品提供的豈止實用性,還有心理上的得着。
刮鬚刀由一塊刀片,發展至「舒適」的四片,「吉列」的電力震動,這算是力臻完美,抑或畫蛇添足?衞生巾亦有一番惡鬥,那牌子才推出32cm長的,這牌子立即來一條34cm標榜全港最長的,這又算不算多此一舉?就像那對跑鞋,實用性不是重點,賣點是感覺──一份優越感,一份走在時代尖端的感覺。當消費者甚麼都有了,作為生產商,也只好在這個層面上傷腦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