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正走入死胡同

改革正走入死胡同

姚中秋 九鼎公共事務研究所(北京)研究員

今年以來,內地政壇有一個引人矚目的現象,溫家寶不斷重提改革口號,但回應者寥寥。溫總理的呼籲,見於多個場合。例如兩會閉幕後的記者招待會上,溫總理鄭重指出:我曾經在多個場合說過,今年是改革年;今年不僅是改革年,確切說是改革攻堅年。他說,中國的改革不是一年的事情,而是一項長久任務。但有些問題,早改比晚改好,否則積重難返。
四月底,溫總理考察陝西、四川,再指出今年是改革攻堅的關鍵年,要抓住當前經濟形勢的有利時機,圍繞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大改革力度,推進體制創新,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
國務院也接連發布了兩項政策文件:即非公經濟三十六條,試圖給私營企業鬆綁,給予私營企業以更廣泛的市場准入權利。早前發布的《關於200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指出,宏觀調控的實踐表明,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目前仍未消除,推進改革十分重要和緊迫。

當下經濟改革基本取向倒是明確:其一,推動經濟活動的市場化。主要內容是打破壟斷,向民營企業開放更多市場,引入競爭,把更多資源的配置權交給企業家。非公經濟三十六條在這方面已提出了相當具體的設想。
其二,推進政府管制的法治化。意味重新釐定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將政府的管制與調控活動納入法治軌道。在管制和調控活動中,政府應當平等地對待所有企業,而不應對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的企業區別對待。
上述文件列舉的改革措施,對內地建立法治下的市場體制具重要意義。然而,溫總理的呼籲,在官方論壇上幾乎沒有引起多大反響。

仔細追究,原因也許有三點:第一,改革似乎並非當下內地執政黨的共識。相對於東歐,內地的改革是執政黨控制下的漸進轉軌,因而,改革於執政黨而言只是工具。市場、法治不具獨立價值。相反,執政黨的意識形態記憶隨時可以恢復。近一兩年,官方組織若干學者、媒體批判「新自由主義」,張無常、茅于軾等經濟學家遭封殺,市場化似乎又要成為禁忌。在這種背景下,溫的改革話語很難得到黨內支援,儘管黨的幹部倒也未必一點也不改革。
第二,即使在行政系統內部,溫總理的改革呼籲也未必獲多少支援。溫總理反覆強調,改革進入「攻堅」階段。這可能有兩方面含義:一方面,前二十年的改革,使原有政經體制的靈活空間消耗殆盡,下步改革將觸及體制的核心,比如法治意味着重新界定黨、政關係,政府與司法的關係等。

但改革攻堅戰還有另一層含義:改革將觸及改革者自身。內地漸進改革的最大弊端,在於培育出「轉軌中間過程利益集團」,包括權貴資本家,攀附權貴的私營企業家,以及,最重要的,一批管制官僚。他們在轉軌過程中如魚得水,同時享有兩種體制的好處。政府空前的腐敗,就是這一利益集團的傑作。
這些利益集團當然希望永遠停留在轉軌過程中。溫總理所呼籲的改革,必將觸及他們的利益;而重新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必然要縮小不少政府機關的管制權力。你很難想像擁有廣泛管制權力的「發改委」會推動改革,儘管它的名稱中有「改革」二字。
第三,改革話語在部份民眾心中已失去正當性。這一點,在去年郎咸平所引起的有關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大辯論中,有明顯表現。郎教授說網上95%的人支援他的觀點,這也許並不奇怪。因為,上述的利益集團確實以改革名義,攫取了巨大利益,且以犧牲民眾利益為代價,例如城市拆遷、農民徵地,國有企業工人下崗等。這種社會不公,摧毀了改革在普通民眾心目中的正面形象。
溫總理重提改革口號,相信是真誠的。但他也許將是一位寂寞的改革者。今日內地有幾人還誠心相信「改革」?這也許意味着,漸進轉軌模式正走入死胡同。前二十年中看來成功的改革,其實卻給自己製造了注定了無法克服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