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的趨勢,主要是受着供求因素所影響,各國對原油的需求及供應則主要取決於其經濟增長步伐。綜合市場上的分析,我們可從供求層面看油價的未來走勢。
需求方面,3大原油消耗國對原油的需求穩步上升,因而對油價構成上升壓力。當中中國去年國內生產總值高達9.5%,巿場預期今年增長仍會維持在8.8%以上。中國耗油量去年高達1.1億噸,當中4成來自入口,而市場估計今年中國對原油的需求量會升至1.2億噸,當中45%會來自入口。
印度經濟增長仍然強勁,有估計今年印度對原油的入口需求量會增加12%(印度有超過8成的原油消耗是依賴入口)。這新興市場在未來對原油的需求將會對油價構成上升壓力。
最後是美國,有部份分析估計,美國原油需求及供應量會較為穩定。
再說供應方面,現時原油供應量的增長相對不及需求。首個原因是暫時沒有發現任何新的大油田,其次則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現時每日最多只可增產200萬桶,加上俄羅斯則可增產的100萬桶,兩者合共最多可增加300萬桶。這個限量將未能滿足各國的高油量需求。
綜合以上所述,未來的原油需求量將會高於其供應,所以市場預期油價會於45至48美元有很大的支持。
雖然現時油價持續高企,但油價現正受着以下的不明朗因素所影響:
第一、2005年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因而令原油需求的增長速度減慢,而隨着投機氣氛減弱,國際原油價格將會有小幅度的回落。
另一方面,地緣政治等不穩定因素,仍可能導致原油短期供應緊張。最後,美國的「雙赤」令美元存在進一步貶值的可能性,故有估計原油全年的平均價有可能超過40美元1桶。
第二、有說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的延續和節能計劃的深入推廣,2005年中國石油需求增長速度可能降低,但是其經濟增長仍是影響石油需求的主要因素。市場預計2005年中國的GDP增長會在8.8%以上,這將繼續令國內成品油需求量有較快的增長。雖然預計2005年中國對石油需求的增長率將低於2004年,但仍保持較快的增長。
至於影響中國成品油需求的因素,主要來自以下兩方面:
第一、受着汽車在2005年進一步降價等的因素影響,汽車生產和汽油消耗量將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根據國研網第4季《汽車行業報告》預測,2005年全國汽車生產量將達到3142萬輛,比2004年增加430萬輛,而車用成品油將增加900萬噸以上。
第二、於2005年中國會加快發展其交通運輸系統網絡,以解決交通運輸樽頸問題。現時,中國航空運輸業的發展遠高於其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這將使2005年煤油消耗量有約150萬噸的增長,增幅約為14.6%。
最後,原油價格的歷史波幅相當大,以倫敦布蘭特12月期油為例,10天及30天平均的歷史波幅為24.6%及30%,相對恒指的16%及11%、甚至中國石油(857)的27%及24.6%也高很多。
如果以每日波幅計算(假設1年有253個交易日及以30天平均歷史波幅為例),原油價格的每日波幅為1.88%,恒指為0.69%,而中石油則為1.54%。從以上計算結果,投資者可預計原油的每日波幅相對較大,更適合作短線炒賣。如果對原油期貨有看法的投資者,可留意市場上剛推出的倫敦布蘭特期油窩輪(見表)。
李錦
法興證券衍生工具部高級副總裁
作者李錦是證監會持牌人士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