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銀行最近做了一個有趣的調查,就是訪問了1000名就讀中四至大學的學生及家長,看看兩代對於自己及子女的理財準備及期望。有趣的地方就是,父母與子女的期望,有時並不相同,子女眼中有些東西是覺得理所當然,但在父母眼中卻不是必然的。
有51%的青年認為,在畢業之後3個月內便能夠找到首份全職工作,月薪會介乎6000至10000元。可惜報告之中沒有細分這些受訪青年的學歷分布,因為現在大學生的起薪點應該在8000至10000元左右。
統計之中,約有45%青年認為,在畢業後2年之內可以經濟獨立。可惜「經濟獨立」的定義,並沒有明確界定──究竟經濟獨立是等於父母的錢一分錢也不用,還是指日常生活不需要父母資助,但到了有「大事」發生之時,例如升學、結婚、購物業,才要父母資助?
最有趣的是,認為自己能在35歲前賺到第1個100萬的青年也佔一半以上。他們認為透過投資、做生意、努力工作、儲蓄及博彩便可以達到。問題是,所謂賺到第1個100萬元是甚麼意思?是指由開始工作到35歲,總數賺過100萬?還是在35歲那時有100萬財富在手?如果是前者則不難達到──如果年薪10萬元,10年帳面已賺過100萬;但要35歲之前有100萬資產在手,卻未必是人人能夠達到。
另外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有86%的青年認為有責任供養父母,但亦有87%的受訪青年期望畢業後,在升學、創業、置業及旅遊方面依賴父母資助。這點反映青年的矛盾。
據中國儒家傳統思想,供養父母是天經地義之事,青年也很明白及認同,但明白歸明白,實際上,他們卻希望父母能在財政上作出支持,這又是否代表現代青年想一套做一套?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