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4月份Ifo商業信心指數,由3月的94下降至93.3,是連續3個月下跌,亦是2003年9月以來最低。按道理若該指數連跌3個月,意味經濟滑坡,可是大多數歐洲經濟學者都不願意評估德國經濟於此刻是否有或已陷入衰退之虞。有評論員揶揄經濟學者通常對經濟衰退這類預測一般甚為差勁,不知是否讀得書多,膽子變細,抑或欠缺充足資料,故無從掌握?
Ifo所長辛恩(Hans-WernerSinn)則不諱言指,該指數連續下跌,反映未來數月工業生產將呈呆滯甚或倒退,德國經濟將持續放緩。
此外,上周五比利時公布的領先指標錄得急跌,這個少受人留意的國家及其指標,原來對一眾研究歐洲經濟之士甚為重要,理由是比利時處於歐洲貿易往來之心臟地帶,其領先指標之浮沉,標誌着歐洲經濟之暑寒,因此大摩歐洲策略師芬奴爾(BenFunnell)認為情況不妙,故將歐洲股票在其投資組合比重中,由佔53%調減至50%。歐洲股市今年頭幾個月之表現較美股為佳,皆因投資者憂慮美國經常帳不斷擴大,影響美滙繼續滑落,何況預期歐洲企業首季盈利應甚理想,P/E又低,投資歐股有機會財(股價和滙價)、息(股息)兼收者,這點本欄曾於去年已有提及,今年1月8日欄「歐洲股市值得憧憬」再補多句,還算可以吧!?
美國經濟放緩,引致全球跟隨,意大利政府已於上星期將今年2.1%經濟增長預測調低至1.2%,據聞德國稍後也會作適當調整,核心國紛紛將經濟下調,油價又高企,歐元區真有機會如去年11月20日欄所說「出現滯脹局面」,股市還是否值得憧憬,有必要重新衡量。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