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從經濟學看隧道流量失衡 - 何洋

蘋論:從經濟學看隧道流量失衡 - 何洋

政府近日向立法會提交改善三條海底隧道流量分布的建議,其思路主要循三方面探尋解決隧道流量分布不平衡問題的長遠方法:一、調整收費;二、透過改變專營權;三、採取其他可行措施例如興建新海底隧道等。
讓我們先以經濟學的例子來說明隧道流量問題的重心所在。漂染工廠在河的上游開業,污水隨河而下,令住在河下游的居民,從此不能靠養魚為生。傳統的經濟學家把這情況稱為界外效果,即漂染工廠不把下游居民失去養魚機會的損失,計算在成本之內。六○年代高斯(R.Coase)指出,只要例子中的河流為私人所有,問題便不存在。
假設河流為工廠所有,東主在作生產多少的決定時,必會把污染的成本計算在內。原因是在這制度安排下,多漂染一件衣服的價值若低於魚穫因污染而減少所帶來的損失,下游居民便有誘因藉賠償來要求工廠減產,從而令社會的總生產價值提升。這是著名的高斯定律的一個含義,即透過界定產權來處理界外效果。
高斯定律的另一個變化指出,假若漂染工廠和下游的養魚業務由同一家公司擁有,界外效果的問題亦可獲妥善處理。既同屬一家公司,管理層在作出是否多漂染一件衣服的決定前,必然會考慮該決定對下游養殖業務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隧道間流量失衡的現象與上面的例子相似。由於多條隧道的擁有者不是同一人,每條隧道在考慮調整收費時,都不會顧及該項調整對其他隧道所可能帶來的正面或負面影響。
按高斯的思路,一個可行辦法是把三條隧道的擁有權統一起來,由同一公司所持有。透過這個方法,該公司往後在為任何一條隧道作出收費調整前,便必須考慮該調整將會為其他兩條隧道帶來的影響,從而把那界外效果化解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