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評13.5%准許利潤可否下調<br>中電:不抗拒競爭

拒評13.5%准許利潤可否下調
中電:不抗拒競爭

【本報訊】港府就電力市場未來發展的第一階段諮詢期,將於周六(30日)結束,中電控股(002)旗下中華電力已於昨日遞交回應。中華電力常務董事阮蘇少湄表示,中電並不抗拒競爭市場,但由於本港市場規模及條件上的限制,現階段本港缺乏競爭所需條件。她並沒有正面回應,13.5%准許利潤是否有下調空間。
中電的回應報告以「平衡有道、光明前路」為題。阮蘇少湄於報告發表記者會上表示,中電對引入競爭並不感到抗拒,亦不感到害怕,如集團控股公司也參與開放競爭的澳洲發展。不過,她再三強調,中短期而言,為確保本港供電的穩定及可靠,本港電力市場並不具備開放競爭的條件。她沒有評論多家內地電力集團有意進軍本港。

中港合作供電仍有障礙
阮蘇少湄說:「本港市場實在是太細,要開放就要與內地合作,這樣才可算為有意思的競爭……不過,由於中港兩地的制度、技術系統,及環保標準均有差距,現時引入競爭將產生很大風險。」至於何時開放市場才適合,她表示,要待兩地技術及環保法制等因素併軌後,本港才有較成熟的開放市場條件,料不會簡單地可以解決。
問及兩電准許利潤回報,是否有下調空間,阮蘇少湄沒有正面回應,只強調電力投資周期較長,一般可達30至40年。她重申,集團不反對回報與本港物價掛鈎,但大家要留意,雖然煤價已悉數反映於電費上,但集團所使用的機器是從外國入口,從內地所購買的核電已簽了長期合約,這些都是與物價無直接關係、但會影響回報的因素。

電費釐定物價非單一考慮
阮蘇少湄承認,現行純粹以投資計算回報的利潤管制法則,並不是完全沒有壞處,但早於98年,集團經已與港府訂立了防止過份投資機制,現時中電的備用電量只為30%。她認同利潤管制法則還有再改良的空間,但決定掛鈎參數時,要客觀、公平、公開及公正。
中電昨日發表的報告,亦有引述集團委託嶺南大學所進行的調查結果。調查共訪問了1023位市民,其中約30%被訪者,並不同意現行的利潤管制法則需予以保留,逾40%認為應予以保留;逾40%受訪者認為現時的投資回報合理,近30%受訪者則表示不同意。
現時兩電的最高准許回報,為投資額的13.5%,而電費就是與回報掛鈎,兩電可按利潤管制法則調高電費,以達到或貼近最高准許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