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合作:北伐抗戰

兩次合作:北伐抗戰

國共兩黨雖然鬥爭了幾十年,但四九年前也曾為了對抗共同的敵人,先後兩次合作,但由於意識形態的分歧,兩次合作最後均告破裂。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領袖蔣介石和毛澤東,表面上雖在重慶簽訂了「堅決避免內戰」的《雙十協定》,但實際上內戰已如箭在弦。最後國民黨敗走台灣,形成兩岸分治之局。
二十年代,中國軍閥割據,戰禍頻繁,民不聊生。孫中山在一九二四年決定採取「聯俄容共,扶助工農」的方針,容許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共組「國民革命軍」北伐,完成國家的統一。但在孫中山逝世後,繼承國民黨領導權的蔣介石,在一九二七年決定「清黨」,整肅中共黨員,中共亦發動多次工農運動和武裝起事,「第一次國共合作」因此結束。

張學良迫蔣介石停剿共
一九三七年,在日本侵華戰爭一觸即發,國共兩黨達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宣布停止內戰,共同抗日。連戰此行第三站西安巿,正是一九三六年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西安事變」發生地。當年國民黨將領張學良在西安軟禁蔣介石,要求他停止「剿共」,與中共合作抗日。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