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師密碼:對沖入帳法複雜難明

會計師密碼:對沖入帳法複雜難明

上星期寫及,公司如果為衍生工具選擇對沖入帳法,對盈利的影響,未必如外界所憂慮般翻天覆地。要再詳細解釋,就必須涉及枯燥的會計技術問題。如果對衍生工具入帳細節沒有興趣的,可以毋須往下讀,以免浪費時間。是否選用對沖入帳法屬完全自願,公司可以購入衍生工具對沖風險而採用簡單的市值入帳,毋須拘泥於甚麼勞什子對沖入帳法。

假如公司對沖的計算準確,調動衍生工具的數量得宜,以市值入帳的衍生工具,其價格上落,應該足以抵銷風險所帶來的損失。
既然如此,我難以明白公司為何會選用其煩無比的對沖入帳法。
首先,如果要用此入帳方法,必須事先白紙黑字列明,哪一項是對沖工具,以及對沖甚麼風險。這意圖不容許事後補充,將手上一大串的對沖工具任意分配,冒充頂包。

對沖入帳須高成效
還有,要衡量對沖的成效,高成效的對沖才有資格用對沖入帳法。何謂「高成效」?可以用往績證明,亦可以用統計學計算。真實的對沖,成果要在80%-125%之間,即對沖工具與被對沖風險的價格變動比率,不可以超越此數。
太複雜困難?未算!就算符合使用對沖入帳法的要求,還要衡量究竟是「對沖公平值」,還是「對沖現金流」。
上星期已經解釋過兩者的重複分別,為着提醒閣下,我可以再重複一遍;對沖已訂立的交易,是對沖公平值;對沖預期進行但未落實的交易,是對沖現金流。
定義是如此明確,但實行起來,可以是兩者的分別變得模糊不清。外幣對沖可以是兩者擇其一,這方面留待將來寫外幣新準則時再續。而其他例如對沖浮動利率風險,可以是兩種入帳法皆容許。

過度對沖影響盈利
上星期提及,對沖現金流是在儲備入帳,對盈利有沒有影響,取決於是否過度對沖。
假如對沖工具的價格變動,比預期現金流的現值還要高,這差額就要在盈利入帳;反之,如果對沖不足,差額可以留在儲備,毋須在盈利反映。
還有,更複雜的做法,是以一種對沖工具同時應付幾種不同風險。例如公司定了一項美元?歐元的利率掉期,可以同時出現「利率風險的對沖」及「貨幣風險的對沖」。再決定究竟是現金流或是公平值對沖,可以變得非常複雜。

人為判斷未必準確
差不多了,我想看到這裏,沒有太多人會明白,當中甚至包括不習慣看中文的會計師。寫了這麼多,我想講的是,衍生工具入帳可以弄得非常複雜,但不代表盈利會因此而大幅波動。
還有,背後會涉及大量不為投資者所知的人為判斷,而這些判斷是否準確,只可以憑管理層過往作風定奪。
當解釋會計準則時,加入太多技術解說,行外人是不會明白的,但對我寫起來是易如反掌,只不過是將準則簡化後再繙譯,然後搬字過紙。
如果大家不反對的話,日後我還是回復以前的寫法。
龔耀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