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食物環境衞生署今年測檢的四千多個食物樣本中,發現有五個食物樣本不合格,分別含有致病菌或禁用的化學品,其中一個是食物製造廠生產的飯糰樣本,含有可致屙嘔的金黃葡萄球菌及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一個秀珍菇樣本則被驗出含有小量重金屬鎘,該署已跟進有關銷售商,要求停售有關食物。
該署今年抽驗四千多個食物樣本,進行微生物或化學測試,在當中的一千五百個檢驗微生物的食物樣本內,發現兩個樣本含致病菌,其中一個在食物製造廠中發現的飯糰,含有金黃葡萄球菌及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另一個在食肆抽驗的咖喱豬肉飯樣本,同樣含有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
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是一種可致食物中毒的病毒,主要存在於土壤、植物及動物糞便。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稱,這種病菌在肉類十分常見,有外國研究顯示有一半的肉類都含有這種細菌,但若煮熟後進食或適當冷藏,不會引致食物中毒,除非在室溫下貯放過久,該菌會產生毒素,令進食者出現腹瀉症狀,一般可自行痊癒。
此外,該署化驗二千五百個食物樣本是否含有禁用或過量化學成份,發現有三個樣本不合格,包括一個在菜檔出售的秀珍菇樣本,含小量重金屬鎘,另一個豆角樣本含殘餘農藥甲胺磷,另有一在印度咖喱餐廳內發現的辣椒粉含染色料橙黃二及若丹明B,署方在跟進後已發現食肆並無該種辣椒粉的存貨。
該署發言人強調,該秀珍菇樣本的鎘含量很低,而鎘是天然存在於自然環境中的重金屬,相信含量不會對健康構成影響。有生化學系學者稱,在菇類中發現鎘,可能是在自然環境中發現的極低含量,或因為培植菇類時在泥土或木碎中已有的鎘,若含量不高,對健康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