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胃酸倒流不但可致食道潰瘍,甚至可誘發哮喘。有深受哮喘困擾的病人在多年後才發現致病元兇竟是胃酸倒流,當病人接受腹腔鏡下胃底摺叠微創手術後,成功改善胃液倒流情況;醫學界指出,這種手術成功率超過八成,病人毋須長期依賴藥物。 記者:梁洵瑜
本港醫學界估計每十名港人就有一人患有俗稱胃酸倒流的胃食道反流,全港約有七十萬名患者,患者人數正不斷上升。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吳國偉接受訪問時稱,近年胃酸倒流求診者不斷上升,威爾斯親王醫院潰瘍及胃食道反流診所中逾六成是胃酸倒流患者。
他指出,胃酸倒流主因是連接下食道與胃部的「下食管括約肌」賁門位置鬆弛,未能防止胃酸胃液倒流到食道,即無法「守門」,胃酸因而倒流到食道。此外,圍繞着食道的橫膈膜肌肉鬆弛,也可引致胃酸倒流。
吳國偉強調,胃液反流到食道會引致病人出現食道潰瘍、胸口灼熱等燒心病徵,病人可服用胃酸抑制劑,減少胃酸反流情況,但有部份病人即使服用胃藥後仍未能控制病情,或已出現一些適應症,如誘發哮喘等,則可考慮接受手術來根治。
他解釋,哮喘病人或與胃酸倒流有關,因為胃液含的胃酸及酵素,會刺激微支氣管收縮,誘發哮喘,但本港未有數字反映哮喘患者中,有多少與胃酸倒流有關,但外國研究證實有逾一成哮喘病人與胃酸倒流有關。
防止胃液倒流的微創手術,稱為腹腔下胃底褶叠術,主要是收緊連接食道與胃部的肌肉賁門,令之回復「守門」功能。方法是在病人腹部開六個小孔,透過腹腔鏡先把胃底與脾臟的血管分開,然後修補橫膈膜的裂孔,再把胃的上部包圍着食道,令胃部壓力增加,因而收緊下食道已鬆弛的括約肌,手術約時一句鐘。
威院由○二年開始進行這種手術,但在沙士爆發期間暫時停止;近期每月約做一至兩宗,至今有二十人接受了手術,八成病人於手術後毋須再服用胃酸抑制劑,約兩成即三至四個病人改用較低份量的胃藥,或間中服用胃藥,只有一名病人須持續服用胃藥,整體成功率超過八成。
但二十名病人中,有一名病人手術後出現化膿情況、另一人因食道收得太緊而要重新放鬆,其餘十八個病人並無出現併發症。外國整體數字也顯示,嚴重併發症少於百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