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地帶:夢遊多於兒童期隨成長消失

健康地帶:夢遊多於兒童期隨成長消失

夢遊症是睡眠障礙一種,多發生在兒童期,特別是六至十五歲男童,一般在十歲後逐漸消失。有統計指,百分之十五在十歲以下的小童曾夢遊至少一次。

原因未明
夢遊多發生在入睡後的二至三個小時內,夢遊者會突然起身,雙眼半睜半閉,面無表情,作出各種動作;極少數人甚至會越窗而出或襲擊他人,造成自己或他人傷害。夢遊者在清醒之後對所發生的事完全不能回憶。
夢遊症的原因未明,一般認為是由於兒童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尚未成熟,令睡眠後大腦的某一部份仍處於清醒狀態所致。此症的發生有一定的遺傳因素,與精神心理因素也密切相關:重大的精神創傷如親人亡故、意外事故等往往可引起此症;而精神緊張、睡眠環境變更及過度疲勞;服用催眠藥物,或飲酒等因素也可誘發此症。
約半數的夢遊兒童都有家族遺傳,夢遊發作本身對兒童的健康沒有甚麼特別影響,隨着兒童的成長會逐漸消失。但若發作頻繁則應就醫,檢查是否有其他的腦部疾病。成年人夢遊,一般多與精神分裂症等有關,應及早延醫診治。
對於夢遊兒童,最重要的是減少發生夢遊的誘因,並注意夢遊時的安全,例如睡前不要讓兒童看驚嚇片及鬼古書,也不要打機;保持足夠睡眠;避免學習負擔過重,不要嚴厲訓斥孩子,以免造成過大心理壓力;妥善保管好家中可能引起危險的物品,如利器、熱水瓶等,以免夢遊時出現自殘、誤傷等意外;門窗應加鎖;發現夢遊時,應盡量不強行叫醒夢遊者,最好牽其手臂,引導其回床上,繼續睡覺。
撰文:保栢醫療保險(查詢熱線:25175937)
逢周二至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