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剛生完小寶寶的女士要留在家中「坐月」調理身體,食薑醋、飲雞酒、吃羊肉以祛風和補氣,並且不可洗澡等;有學者指,這些傳統規條均屬剛為人母的壓力來源,呼籲產婦的親友尊重她們的意願,不要將關心變成壓力。 記者:張嘉雯
本港約有百分之十一至十九點八的產婦患有產後抑鬱,比例較歐美及日本為高,若產婦自覺的壓力愈大,患上產後抑鬱的機會便愈高。
香港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訪問了二十名年齡介乎十八至四十五歲本地華人產婦,今年三月發表的結果顯示,「坐月」未必一定可以幫助她們,相反更可能成為她們最大的壓力來源之一。
「傳統上女性嫁人之後就成為丈夫嘅家人,坐月期間或者會去奶奶屋企住……現代社會女性好少話咁耐唔出街,所以會覺得好辛苦,無晒私隱,好似坐監咁,有壓迫感。」港大醫學院護理學系助理教授梁淑琴稱,坐月的婦女因為生活空間受局限、對傳統禁忌及親友的建議無所適從以及不適應母親的角色而感到困擾。
梁淑琴解釋,現代人的居住環境狹小,加上要適應產後生理變化及照顧初生嬰兒,若親友來訪頻繁,意見多多,會對產後女性做成無形壓力;若在家姑家中坐月,面對壓力更大,「有啲長輩會半夜五點煮好飯餸畀個孕婦食,呢啲一般現代人都好難跟從。」
她又稱,傳統要求產後女性不可沾水、不可吹風、要吃補品等,但盲目遵從只會令她們身體不適。
梁淑琴強調,男女雙方家長容易就照顧孫兒的方法出現衝突,如吃補品、應用布片或紙尿褲等瑣事,均可成為導火線,「佢哋會提出好多睇法,例如自己點湊仔呀,個個掃風都唔同㗎喎,如果同阿媽意見唔同都重可以講,但如果同奶奶唔同,只可以屈響心。」親友的過份幫忙,也會剝奪母親接觸嬰兒的機會,「令佢覺得個BB好似係奶奶、大姑奶嘅咁,自己抱個BB喊得重犀利,覺得自己唔係稱職嘅媽咪。」
她建議產婦可與母親及家姑一起參與育嬰講座,學習照顧嬰兒,為孕婦選擇熟悉及舒適的環境「坐月」,並好好安排親友探訪的時間,有疑難可向醫護人員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