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兆祥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O主席
果坐這個位的是你,你會怎麼辦?
最近幾天,本地綠林圈子炒熱的風波是熊貓會(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向漁農自然護理署發炮,不留餘地痛罵該署混帳、無能、失職。
原來很少人知道,特區政府漁護署天生精神分裂:既要保育自然生態,又要庇護一個破壞生態的行業(漁民)。
長話短說:歷代相沿,香港捕魚行業興旺,大海汪洋千百年來供應吃不完的海產。可是由二三十年前開始,由於海鮮需求大增、漁民不擇手段濫捕、環境生態污染等原因,漁業逐漸式微。到了二十世紀末年,香港附近水域早已再沒有多少魚蝦剩下來,有的亦多含劇毒。
與此同時,尚未上岸轉行的漁民仍要生計,立法會仍然有該行業的功能代表企硬與大自然為敵,我們的漁護署繼續有任務要「推動捕魚業」。
直到最近,大家都好「識做」:漁護署一方面高調宣傳自己保育本地大自然郊野的功績,另一方面暗中姑息漁民採用極為破壞海洋生態的方式(例如拖網)去捕魚(這種方式早於內地、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地禁絕),又遲遲不將生態敏感的水域列為海洋公園嚴格限制破壞活動,只要公眾不察覺,市民不大關心郊野環境安危,該署可以繼續若無其事,任由我們的水域變成死域。到時當然再沒有漁民了,「漁」「農」自然護理署也只好改名,刪掉漁字了,但是今天的官員誰有空去想日後的事?
可是綠色團體終於忍無可忍,開炮正面狂轟,漁護署此番如何接招,我們一起等戲看。
話說回來,這一切當然是對漁護署絕對不公平的:要去死撐一個反環境的夕陽工業,又要保育環境,怎可能辦得到?
從「環保」的角度,相信不會有甚麼答案。不過從「綠色文明」的角度,情況完全不同。二○○五年的今天,跟上一代已經很不同了:地球不再一樣(生態網隨時崩潰),世人的觀念更綠色了好多(大家開始明白到地球垂危自己和子孫性命亦不保)。
就捕魚業與大自然眾生為敵這個事例而論,今時今日思想進步的人士已經知道:
‧海洋資源是大家共同擁有的,更是我們子孫後代賴以維生的命脈,誰為了私利而破壞,都是千古罪人。
‧全世界反環境的行業正在一一淘汰出局,捕魚業亦無例外,這是歷史不可抗拒的潮流。這些行業的從業員有腦有心者早已轉行去做保育工作造福大地眾生(例如伐木行業搖身一變成為護林英雄!)。
‧食海鮮早已落伍,尤其是污染水域的魚穫,市民為己為人絕對不宜吃,政府更有責任做好這方面的教育工作。
如果有位家庭主婦閒來跑去公園,掘起一株花回家種,她會遭檢控。如果有園藝店天天去公園掘幾十幾百株去賣錢圖利,更該受到重罰。為甚麼到海裏捕魚賣錢居然理直氣壯?只因為立法會裏仍然有功能組別在代表漁民利益(而沒有功能組別代表大自然),也只因為大眾仍然認為捕魚沒有問題,未覺悟到這樣作業如何傷天害理對不起子孫。
漁護署不可能不明白本地捕魚行業遲早玩完這個事實,也一定知道角色衝突不可免,「預咗」做箭靶。不過如果我做署長,我一定天天禱告:抓環保的政府部門與本地推廣綠色生活的團體更努力更成功,改變食海鮮的灰色習慣(例如曾特首伉儷高調宣布以後宴客不會用本地海鮮),於是謝天謝地,尷尬早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