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菜譜設計油條新吃法——不甘油條「只是」油條,便想出新點子。其中我們以前也吃過,例如油條切塊炒牛肉片,喚「鬼馬牛肉」(套用了原名「油炸鬼」)。一點不「鬼馬」,油條再翻炒後好膩。還有「油條塞肉」,一如雙檔中的麵筋塞肉碎或百頁裹肉碎。不同的是不放湯卻以油炸之。「醬爆油條丁」則把它代替笋丁雞丁香菇丁。「魚茸油條湯」,用鰻魚或鯪魚作茸,不過油條浸泡湯中太久,不但癱軟,還發脹、化漿、溶掉。
當然,設計另類菜式好像很創新。但這些似乎都不吸引——主要在口感。
油條之所以獨立行走江湖,因為實力,光是剛炸好的油條,鬆脆噴香可口,已不需任何花巧裝飾。簡單純樸的坊間小吃,有它的伴侶,珠聯璧合,毋須高攀或變調。
油條若配搭白粥、豆漿、米漿、燒餅、粢飯、腸粉,熱鬧和氣,知足常樂。我們對它有要求,是殘酷青春物語:現炸即吃。最忌攤了好一陣,變冷變質變味毫無火氣。油條不能隔夜,「老油條」柔韌失格得討厭——但凡用來入饌翻熱的,全是老油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