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透明如蜜糖,蜜蠟貌如蠟,看上去完全不同,但本質是同一樣的東西,來自同一出處,都是六千萬年前的一種杉樹的樹脂,因地球地殼移動,沉埋在深海底而化成,最重要的產地是北歐波羅的海,據說風暴之後,漁夫會在海中撈到,遊人不時在海灘上覓得。此物輕盈,在濃度高的鹽水中會浮起。
我少時喜愛琥珀,不知是為了英文名稱Amber的浪漫色彩,還是因為琥珀是十九世紀末文藝風格飾物偏愛的材料:純銀襯托着琥珀,工藝品味道濃於珠寶首飾;而且琥珀獨特之處在內藏的雜質或氣泡,令光線轉折,做成富有趣味的紋理,極罕有的是幾千萬年前,古代杉樹在生之日,樹脂緩緩流下,剛好黏裹着樹幹上停息着的小昆蟲,於是幾千萬年後,昆蟲就永永遠遠鑲在它的玻璃棺中。總之,琥珀的天然氣息濃厚,正合那個時代的藝術觀。丹麥銀匠喬治.贊臣,就有不少的代表作是以琥珀為材料。
後來才見識蜜蠟,不規則的一大粒珠子,全無裝飾,但覺顏色潤澤,入手生溫,日子久了,漸漸領悟到它的安寧祥和,於是對蜜蠟大感興趣,每見中國工藝品的陳列,都參詳一番。蜜蠟顏色自淡黃到深紅,據說是越古舊顏色越深,而且漸生風化紋,有些如雲石肌理,有些如蜂巢紋,很古很古的不但呈深紅而半透明,而且開始化蝕,這時可稱為「血蠟」,不再讓人佩戴而用來供佛。
非洲不少部族喜愛以蜜蠟為飾物,大串巨粒不規則珠子,每粒用一小片圓形紡織品隔開,不使互相碰撞。蜜蠟、琥珀可以用布摩擦生電,微有香氣,真是神秘得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