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大學的研究發現,長時間重複打字、控制滑鼠、掃地或扭毛巾等動作,容易令手腕過勞引發「腕管綜合症」,風險較正常高出二點五至四倍。除了經常使用電腦的白領一族屬高危患者外,家庭主婦及清潔工人也是高危職業。 記者:陳倩雯
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副教授葉永玉昨在記者會上表示,腕管是指被手腕肌肉包圍的中空管道,內有神經線及血管等組織。當腕管長期屈曲、伸展或固定用力,手腕的肌腱會發炎,發炎腫脹的手腕肌腱壓在神經線上,形成腕管綜合症。患者初期會感到手指麻痹及痛楚;若情況持續,手指的感覺、力度及撿拾物件能力會愈來愈差,甚至出現肌肉萎縮。
該學系名譽臨床醫學助理教授馮國強估計,本港每年約有四至六千宗腕管綜合症新症。該系去年的研究發現,二百七十七名因有手部疾病而在三間公立醫院求診的病人中,有一百六十六人患有腕管綜合症,女性佔九成三。分析發現,手腕長期屈曲者,患上腕管綜合症的風險較正常高出四倍;手腕長期伸展及固定用力的人,風險也高出二點五倍。
戴麟趾復康中心職業治療部職業治療師陳潔玉稱,患者最多是服務性行業工人,如侍應生及清潔工人,其次是家庭主婦及文員。患者一般在長期使用手腕後的數月至半年後出現病徵,病情輕微者可透過改善手腕姿勢、工作環境及佩戴手腕支架改善病情。
葉永玉指病情嚴重者一般須接受手術治療,減低手腕神經線所受壓力,但延誤醫療的手部功能可能在手術後無法百分百恢復。
她呼籲市民在使用電腦時,每半小時稍作休息,手部應平放,避免手腕勞損。
此外,該院在九八至○一年處理近三千宗急症手部創傷個案,約三成涉工業意外,包括使用電鋸或地盤意外導致斷指或斷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