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氏小樹蛙未絕跡赤鱲角

盧氏小樹蛙未絕跡赤鱲角

想當年,大嶼山北方小島上那身段卑微的小小原居民,為了讓路給香港人實現玫瑰園美夢,被迫離鄉背井搬入新界大陸。想不到,小精靈原來從未放棄過家鄉;漁農自然護理署研究人員發現,赤鱲角興建機場後,一群盧氏小樹蛙堅守家園,在機場島東端未被夷平的一組荒廢村屋重過新生。

全球本港獨有
盧氏小樹蛙是全球香港獨有的兩棲類動物,由自然學家J.D.Romer於一九五二年發現於南丫島,由於極其罕有,一直深受珍視。新機場興建之前,科學家在赤鱲角進行生態考察,發現了盧氏小樹蛙,世界自然基金於是展開拯救行動,把島上二百多隻小樹蛙遷徙至新界及香港島多個郊野公園。
科學家一直以為盧氏小樹蛙早已在繁忙的機場島上絕迹,直至漁護署一個專家組去年重訪小樹蛙「故居」,方曉得故園尚未失守。自然護理主任陳堅峰說,漁護署於二○○二年開始進行全港性兩棲及爬行動物普查,其間聽聞有人在赤鱲角東端的觀景山上發現盧氏小樹蛙,他們於是前往調查。

專家組去年第一次尋訪失敗,找不到小樹蛙,組員不死心,再次造訪。那天陳堅峰行走至觀景山中一組荒廢村屋時,看見腳邊「有隻嘢跳吓跳吓」,細看之下,發現就是在赤鱲角失蹤多年的盧氏小樹蛙。原來這群為數二、三十隻的小樹蛙就是憑村屋內一個豬槽進行繁殖,豬槽內淺淺的有一灘水,已足夠他們產卵並開枝散葉了。現時這批小樹蛙仍在這小荒廢村屋生活。

進行DNA化驗
目前新界及香港島的郊野公園都有盧氏小樹蛙,不過都是人工遷移的族群,漁護署的調查顯示,野生盧氏小樹蛙始終只能在大嶼山、南丫島和蒲台島繁殖,原因可能是新界及港島溪流多蚊魚,會吃蝌蚪,或者是發展工程破壞小樹蛙生存環境。為了有效保育盧氏小樹蛙,漁護署計劃替不同族群的小樹蛙進行DNA化驗,以便掌握各族群的特性。
記者蔡元貴

漁護署自然護理主任陳堅峰稱,盧氏小樹蛙愛與落葉為鄰,以便隱藏自己(圖)。

盧氏小樹蛙叫聲和彈跳力像蟋蟀。
漁護署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