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色可餐原來如此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秀色可餐原來如此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拙文〈江湖載酒行〉刊出後,常宗豪教授為文指出所言與事實頗有出入。我引用的資料來自龔鵬程教授〈念高陽〉一文。高陽吃的是什麼館子,他沒有點出來。我們只知道高陽因感老闆娘招呼殷勤,送了一聯給她:「秀色可餐猶其餘事,蘭陵買醉捨此何求」。
誰料老闆娘一次招呼「怠慢」,高陽「乃大怒,取回書軸,怏怏以去」。我讀罷龔文,忍不住重組當時場景,認為老闆娘之所以「怠慢」,乃因她覺得此聯把她說成「秀色可餐」,分明是吃她豆腐。
常教授在其大文內現身說法,還了他老友的清白。原來這家館子名叫秀蘭。高陽把這副嵌入「秀蘭」二字的聯子撰好,請常教授代筆書寫,然後一同帶到館子吃飯。那高陽為什麼動氣?幸好有常教授道出因由。實情是他們點了名菜「燒黃魚」,遲遲不見上桌,追問時侍應答說黃魚賣光了。「正在無可奈何之際,剛剛落座不到十分鐘的鄰座闊客桌上卻上了一大盤『燒黃魚』來。」
我舊事重提,因為這段高陽「逸聞」使我聯想到私隱的顧忌與讀者「知情權」的問題。我讀龔鵬程文章讀得津津有味,因為他寫的是高陽。因為高陽未刊詩有「乍接艷光驚遠客,相擁不語已銷魂」這種艷詞,我才想到「秀色可餐」的對象實有其人。
馮湘湘最近在《作家》記述文壇傳奇梁小中的文章,我也讀得津津有味。她說梁小中「曾把一份銷路欠佳的報紙『起死回生』,僅一年多,就使該報銷路足足增長二百倍」。作者出於私隱的考慮,沒有「臨門一腳」,告訴讀者這份「銷路欠佳」報紙的名字,讀罷令我「若有所失」。如果龔鵬程沒有告訴我們「秀色可餐」的聯子是高陽撰的,僅說是「某知名一歷史小說家」手筆,這聯子就沒有什麼看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