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歲的王恒,自幼喪父,七歲時被送進聖基道兒童院,成為該院第一代院童。這次遭遇不僅沒有成為王伯的童年陰影,反令他學懂自強及關懷弱小。聖基道兒童院現正舉辦「好好生活選舉」,以表揚王伯那些年幼時曾入住兒童院、如今卻「好好」生活的人士,現接受報名。
這次訪問地點,是在聖基道兒童院位於觀塘秀茂坪的其中一個兒童之家,王伯見到宿舍設備齊全,不禁一臉驚歎。
「以前宿舍邊有咁舒服,三十個細路仔住一間大房,碌架床只係幾條木條搭成,床褥都冇,生活真係好刻苦。」六十多年前的兒童院生活點滴,王伯至今仍歷歷在目。
祖籍番禺的王伯,有五名兄姊,在家排行最幼,父親在他三歲時病逝,其時母親與兄長已來港謀生,他由祖母照顧。一九三五年,他來港與兩人團聚,兩年後,母親因要工作,加上家中經濟欠佳,遂被迫將他送進大埔農工學校(聖基道兒童院的前身)。
王伯憶述,入住初期,他每晚都會聽見小朋友徹夜哭泣聲,令他輾轉難眠。「嗰度好多都係孤兒,我好彩重有媽媽,所以我成日同佢哋傾偈,開解佢哋,令我發覺原來自己都幾識安慰人,亦令我立志第日自己有兒女,一定要好好栽培佢哋。」王伯說。
王伯在兒童院住了一年多,雖然有機會讀書,但亦要做一些種菜、餵飼牲畜等粗活,但他沒有絲毫怨言。「我好開心,自己學到生活技能,又唔使媽媽負擔咁重。」
童年入住院舍,不但沒有成為王伯成長的障礙,反而令他更加積極,亦對兒童院有一份情意結。七五年,他加入同樣是收容孤兒的寶血兒童村從事雜務,多年前退休後留在那裏做義工,每周五天,風雨不改的返回兒童院協助處理雜務,趁機會與孤兒親近,希望以自己的經歷勸勉他們。
「細路仔冇咗家庭係好痛苦,但唔好怪責父母,要自己做好本份,為前途着想,做嘢要有信念同目標。」王伯語重心長地說。王伯與妻子均已退休,二十八歲獨子現從事資訊科技行業,兩老現安享晚年。
香港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成立於1935年,收容來自破碎家庭的兒童。這些兒童失去溫暖家庭,無法獲得父母疼愛。然而,他們沒有放棄自己,反而熱愛生命。今日,他們都長大了,不一樣的經歷,使他們比一般人活得更有生命光彩。
該院現正籌辦「好好生活」選舉,擬選出十名來自破碎家庭,並曾入住該院或其他兒童院舍,現在依然好好生活、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士,藉此激勵現時生活在逆境的兒童,積極面對將來。參加者需年滿十八歲,截止提名日期為五月十五日。
查詢:25201056
暖流熱線
電話:29908688
傳真:23702192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www.charity.atne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