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陣子遇到一位移居海外已有十多年,剛回流不久的老朋友。他慨歎最近三五年間,香港在海外的形象每下愈況,逐漸失去以往令人趨之若鶩的光采。
余若薇 立法會議員及「《基本法》四十五條關注組」成員
已不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不少外國駐港使節都不約而同向筆者表示,近年他們要向自己的國民和投資者推介香港時,變得愈來愈困難。因為他們難以再說服別人,香港仍然是一個獨特的國際都會。內地對香港的干預,愈來愈明顯,逐漸走向「一國一制」。
也有市民向筆者反映,回歸後最大的感觸,就是香港人也不再為香港感到驕傲,反而有點抬不起頭的感覺。曾幾何時,香港在全世界人眼中是一個「遍地黃金」,充滿機會的地方。香港是不是已失去自己獨特的優勢?
其實,無論任何地方要持續發展,都需要一個有能力的領導人,具備高瞻遠矚的魄力,帶領民眾展望長遠的發展,否則大家會失去方向,不知何去何從,那個地方亦會變得暮氣沉沉。
特區成立七年多來,前特首董建華也曾有過非常宏偉的治港大計,矢言要將香港發展為中藥港、鮮花港、亞洲成衣中心等;可惜最後全部淪為紙上談兵,不但予人一種不濟事的印象,更為香港人造成力有不逮的挫敗感。
反觀國內,多個城市和地區的發展一片向旺。即使是一個小城市的市長,在香港進行招商活動時,都能向投資者滔滔展示長遠發展的鴻圖大計,生意盎然,令投資者有信心,在那個地方押注準不會錯。香港比起國內其他省市,為何會遜色?香港原有的優勢,包括法治、言論自由或金融體系,難道已褪掉了昔日的光采?香港市民對未來發展,是否仍然充滿信心?
董建華離任後,市民期望有新開始,但還未「選」新特首,政府已經轉軚,明明很清楚訂定的五年任期,被指為應是《基本法》沒有寫出來的兩年試用期。現在距離七月十日的特首選舉只有兩個多月,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曾蔭權必將成為新的特首。然而可能受到參選便要立即辭去公職的限制,曾蔭權遲遲未表態參選,更遑論提出任何政綱或治港計劃,讓公眾參考討論。一個國際城市的領導人選舉,在舉行前兩個多月,還沒有像樣的候選人和政綱,實在是一大笑話,也難怪外人會愈來愈看不起香港了。
新特首內閣的組合,也令人擔憂不已。董建華一手建立問責制,內閣成員卻一直貌合神離,名副其實的各自為政;曾蔭權跟現時的治港班子不合更是路人皆見。兩年的試用期,亦難以大展拳腳。
早前內地護法許崇德提點新特首要「敢於用權,善於用權」,體現一個強勢政府。其實「強勢」不是由上而下的權力,而應是來自由下而上的支持。一個沒有廣泛支持和認受性的特首,只講權力,如何凝聚社會?一個沒有團隊精神的管治班子,繼續同床異夢、各懷鬼胎,如何讓市民以至國際社會對其有信心?
歸根究柢,香港欠缺的,正是一個妥善的特首選舉制度,令候選人必須面向公眾,真誠地表現自己的能力和對香港的承擔,爭取選民的支持。假如特首候選人繼續只需要向選舉委員會的八百人而非全港市民交代,恐怕這個困局將無法衝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