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森
時事評論員
一連三星期席捲全國的反日示威浪潮,在日本外相町村信孝訪華後,似乎沒有平息的迹象。周休二日用來上街示威,已經成為一個固定的節目。五一勞動節長假期,到五四運動紀念日,都是令中國官方頭痛的敏感日子。威力強大的互聯網,已流傳着五一至五四大規模示威的計劃,包括北京、上海、重慶、溫州等全國大城市,都計劃在同一天舉行抗議活動。
《人民日報》發文呼籲,「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保持社會穩定」,官方認為示威目的已達,又害怕社會失控,要求民眾收手。共產黨搞群眾運動起家,以為運動像放風箏一樣隨時可放可收,但中國已不是過去的中國,群眾運動是雙面刃,既指向日本軍國主義,也隨時轉向貪污腐敗,獨裁濫權的官員。
官方想利用群眾運動,又害怕群眾運動;一方面默許群眾上街,另一方面又勒令內地傳媒噤聲,連與官方有密切關係的民營媒體都步伐一致。這種掩耳盜鈴的心態,不但沒法讓民眾了解事情的真相,也令群眾運動愈來愈走上無法收拾的歪路。
反日抗議,反的是甚麼?是反對日本篡改歷史,是反對日本侵佔中國領土釣魚台,是反對日本軍國主義復辟,是反對日本加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但外國人看到的,卻完全是兩碼子事。暴民爬上日本電器的廣告招牌,割爛,插上五星紅旗,示威群眾鼓掌歡呼,究竟他們想表達甚麼,算是把釣魚台重新奪回來嗎?
暴民對路過的日本車拳打腳踢,一哄而起,把車掀翻。又或把車截停,對開車的女司機大罵「漢奸無恥」,用粗暴的動作極盡侮辱,若不是旁人替她解圍,後果不堪設想。究竟這些愛國同胞想做甚麼,算是懲戒用日本貨的賣國行為嗎?
暴民見貌似日本店舖就砸,每次招牌被拆,玻璃粉碎都能引來一片歡呼聲。這些店舖,大部份都是內地同胞花了一生積蓄僅足餬口的生意,這是咱們中國人的土地呀!怎麼像在一些排華國家中國人遭的殃呀!那位中國大娘企圖阻止暴行保衞私人財產,欲哭無淚,無助無奈的樣子,看了使人心酸。
或許有人為此辯護,民眾都是一時激憤做出這些失去理智的行為,誤傷了中國同胞的生命財產,他們的動機沒有錯,方法不對而已,而且主流是好的,不能因為個別事件而污衊這場愛國運動。
發洩的對象是中國人當然不可接受;但如果坐日本車的是日本人,開料理店的是日本人,對日本在華的合法企業,對日本人,作人身攻擊和侮辱,就有正當性了嗎?日本駐北京領事館在遭受攻擊後,開放給記者拍攝,呈現一片劫後餘生的景象,立時使人想到文化大革命火燒英國代辦處的歷史,難道這種紅衞兵的暴民傳統,在中國人的遺傳因子中,永遠揮之不去嗎?
外交要靠民氣做後盾,這可以理解,但外交也是一場國際宣傳戰,幾星期來歇斯底里的暴民畫面,在國際媒體不斷重複,「中國是可怕的國家」,可能成為別人的固有印象。日本人固然不敢來,西方人也會有所戒備,情緒發洩過後,真正的損失是誰,日本人或會暗暗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