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味丹企業去年剛度過首半個世紀,楊坤祥作為這家全球第二大味精生產商的家族第二代管理團隊一分子,91年被派往剛對外開放的越南做「開荒牛」,負責建廠,他不但無抱怨,並形容自己「是一隻活棋子,公司需要我到哪裏,我就到那裏,以前主要在越南,今後或多往內地跑。」長年在外東奔西跑,固然心裏感疲累,但他堅持幹下去,因為48歲的他早已設下目標,到60歲退休,才去做自己現在沒有時間做的事。
味丹與康師傅(322)大股東頂新魏家4兄弟聯手創業相似,也是一個「BrotherFour」的故事,楊坤祥祖父務農,父輩楊深坡、楊濟堂、楊棋楠(楊坤祥為其次子)及楊清欽四兄弟,最初只是開雜貨店,看見舖頭出售的味精,正崛起成為台灣的新興工業,四兄弟經詳細研究後,決定試辦味精廠。
味丹成立初期,曾因同業競爭及產能過剩而陷困境,但最終捱過,並成為繼日本味之素後全球第二大味精生產商,年產量32萬噸,較味之素少6萬噸。
味丹03年分拆越南及廈門廠,重組為味丹國際(2317)來港上市,楊坤祥辭去味丹企業副總裁之職,轉任味丹國際的董事總經理。
作為楊家第二代管理人,眼見當年台灣味精老大──味全企業,因第二代黃氏兄弟內訌,7年前遭「反攻台灣」的頂新取得公司控制權,變成由魏家主政,楊家自然引以為鑑,常常想着如何避免重蹈別人覆轍。
「最重要是企業如何可持續經營成長。以『兄友弟恭』四字來形容我們第二代之間的關係最貼切,楊頭雄(楊深坡長子)做龍頭,由他帶領企業向發酵相關的生物技術方向走,古語有云:『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雖然有外聘專業人員,但不少家族成員都依其所學、需要及興趣安排在公司工作。」楊坤祥說:「我由中學到大學暑假,都到味丹打工,當然後輩很多時只可作旁聽生,學習要有一種敬佩的心,家族的人給你一些真實的經驗提醒,對一個年輕人來說實在很重要。」
作為楊家一分子,楊坤祥早已立心將自己的事業,投放在味丹上,所以從沒推過公司派下來的工作,因他覺得無論在哪裏做事都有挑戰,不了解的東西,只要你跳入去就會了解,但他認為自己更像一個企業管理者,不會老是站在家族成員角度看問題。
楊坤祥指出,因為台灣市場不夠,又沒有木薯、玉米、糖等原料,味丹早在1985、86年已有走出台灣的想法,曾到過印、馬、泰、越及內地浦東考察。
被問到91年往越南設廠的經歷,他回憶說,很記得最後一次考察已幾乎要作出決定了,當時胡志明市及頭頓之間的路尚未修好,兩旁長滿果樹,傍晚回胡志明市,道路因電力不足而顯得很昏暗,回頭望時頓生感觸,曾不禁自問:「真的定下來了嗎?」因為作為外派管理層,可能半輩子就要在這地方過。
味丹最終選擇了原料與市場兼具的越南。儘管與當地官員打交道、大型設備器材搬運,以至經營都曾遇到許多困苦,但以味丹現在的發展來看,他認為當初的決定完全正確。
作為公司高層,楊坤祥一向注重速度、效率、競爭力及細節,要求員工具備創新及執行力,但他說:「在越南工作多年,令我學會做事要有耐心,一步一腳印,穩定再走。加上近年看多了有關管理及中國古籍,覺得專業及能力固然重要,但管理最終還要回到人性來。」所以,這個「嚴老闆」除繼續扮演督促者,現時還致力讓員工感到人生充滿希望,「頭頂雖然許多烏雲,做人依然可以很快樂。」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