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海投資(270)公布其2004年度全年業績,純利按年上升3.9%至11.5億元,並且是過去5年首次派發末期息(每股股息為3.5仙)。
不過,此業績並未為市場帶來太大驚喜,原因是表面上純利是上升,但當中很多與經營業務掛鈎的數據,表現都是呈下跌,因此不免令人擔心早前市場對粵投的憧憬,是否過於樂觀?
日前粵投旗下有5大核心業務,當中包括酒店經營及管理、收費公路營運、物業投資、供電及供水,但市場焦點卻集中於供水業務的表現。
去年第4季開始,市場上已大吹加水費之消息,原因是去年廣東省的降雨量及颱風次數皆減少,但用水量卻隨着愈來愈多企業在廣東省設廠及人口劇增而急升。由於粵投供水服務的地區集中在廣東省,在水源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水價自然有調升壓力,粵投供水業務對集團盈利貢獻理應水漲船高。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按是次業績,集團供水銷售額達31.19億元,按年只上升5.4%,但由於集團正拓展第4期的供水改造工程,因而令折舊和融資的利息支出大大提高。儘管EBITDA達25.92億元,但該業務純利按年下跌22%至6.47億元,較市場所預期為差。
事實上,即使沒有第4期的供水改造工程,以廣東省對水的需求及水價調升的壓力,按理粵投在這方面的成績不會如此平平無奇。而這個現象卻告訴了我們,目前廣東雖面臨旱災,但供水量並非市場所想的這麼緊絀,因而令粵投在供水業務的銷售額未能大幅上升。而且最令人失望的是,市場預期水價可以借勢調升的情況,並未如預期般出現。如果水價沒有大升的空間,粵投令人憧憬的空間將大大減低,對股價也帶來負面影響。
另外,除供水這項現金牛的業務,其他如物業投資及供電的業務亦未如理想。就以供電為例,粵投透過1家控股公司持有韶關電廠的9成權益,但其售電量卻按年下跌16%,電費收入亦下跌14%。該業務去年稅前盈利為7120萬元,但04年度的稅前虧損卻高達1020萬元,這個虧損主要是為舊有電廠撥備所致。即使扣除利息後的經營溢利,亦按年大跌6成,當中原因可能是燃料價格上升所致。由於預期來年燃料價格持續高企,供電業務亦難以扭轉乾坤。
另外最值得留意是,目前粵投的負債高達170億元,跟日前分析航空股一樣,在國內利率趨升的情況下,對這些負債較高的企業甚為不利。
粵投後市的走勢,主要繫於市場對廣東省水價尚有沒有憧憬。因此投資粵投時,投資者只宜按市場何時再炒這些概念時才作投機性的跟進。我認為,若粵投股價處於2元以下水平,值博率較高。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