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的股市市場智慧,有謂「SellinAprilandbuyinMay」,即在4月把股票沽掉,待5月才入市。
這樣做的原因,是公司公布全年業績多在1年之中的首季,亦即三、四月以前,通常股市會有炒作業績的活動。在業績公布之前,投資者預先估計股市的業績是好是壞,然後再進行買賣。但踏入4月以後,大部份公司的業績已公布,市場缺乏消息支持,所以容易偏軟,因此宜在4月先把股票沽出,然後再在5月買回股票,其回報會較高。這種亦是股市升跌周期的特性。
香港亦一樣,大藍籌公司多數在4月以前已公布了業績,所以4月以後股市因缺乏新消息支持而容易偏軟。根據香港交易所的要求,1年只須公布兩次業績,一次中期,一次末期,所以這種股市時間波動更容易出現;相反,現時美國交易所條例要求上市公司要公布季度業績,這反而減少美國股市出現4月沽貨5月買貨的效應呢!
如果讀者翻查在年初術數專家的預測,便會發現有專家估計香港股市在今年4月會大跌,而結果亦應驗了他的預測(雖然筆者仍然不相信術數能預測命運)。而股市大跌的原因,主要因為美股早前連續幾天下跌,杜指已下試10,000點的心理關口,而近日美國企業公布的盈利數據及美國的經濟數據皆未見突出,令到投資者入市意欲大減,加上油價高企,恐怕會影響到美國經濟發展,因此美股才大幅下挫。
有些報章的標題就更誇張,問會否「再爆發全球股災?」而現在市場爭論的,是美股的牛市已經結束並開始進入熊市,還是今次只是牛市之中的一次大的調整?相信投資者要多留意今後公布的經濟數據及企業業績,才能判別股市後市的去向。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