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解決三條過海隧道的流量分布不平均導致紅磡海底隧道嚴重擠塞的問題,政府正研究十二個不同的解決方案,當中包括考慮為紅隧設立可加可減收費調整機制,按車龍長度、流量及行車時間,每半年至一年調整收費一次,擠塞時可加價,流量下降則減價等。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提交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的文件指出,當局對正研究的十二個方案持開放態度,決定時必須對納稅人公平及為公眾帶來整體利益。
文件表示,十二個方案中的五個涉及提高紅隧收費,包括紅隧全面加價、徵收繁忙時間附加費、徵收附加費及同時向司機回贈東隧及西隧代用券、紅隧加價以補貼東隧及西隧減價、實施可變更的收費調整機制等,但加價將受駕駛人士強烈反對,而且紅隧已證券化,若加價後流量下降,政府將要斥資補償債券持有人或全數贖回債券。
文件稱,其他方案包括回收東、西隧;將紅隧出售予經營東隧及西隧;將三隧合併劃一收費等;延長東隧及西隧的專營權年期以換取減價等,但經營東隧及西隧的財團未必有興趣,隧道估價及談判也很難達成共識。
至於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限制某類車輛使用紅隧及重新開辦汽車渡輪服務則可行性不高。
此外,為配合東隧加價,政府建議的士過海的回程收費由七月一日起調整,東隧的士過海隧道費由現時三十元加至五十元,而西隧的士過海隧道費由五十元加至六十元。
當局又計劃動用一億五千萬元,在屯門和元朗裝設二百八十個區域交通燈號控制器、四十部閉路電視攝影機、減少各路口的停車次數,以解決屯門區內交通燈欠缺協調和交通擠塞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