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來的反日浪潮使亞洲局勢愈趨緊張,其實中國經濟起飛,已使全球熱烈討論中國問題──部份是期望,但更多是恐懼。
哈羅德.詹姆斯(HaroldJames) 美國普林斯大學歷史系教授
美國人憂慮恐怕市場充斥中國貨,而墨西哥、巴西、中歐、印尼、甚至斯里蘭卡,均擔心中國貨以低工資競爭。歐洲人也許較樂觀,相信隨着中國開放市場,這世界工廠將需要進口大量歐洲機械和器材;新興中產階級湧現,預料對奢侈品甚至旅遊業都會有很大需求。所有人都感覺到,地動天搖的轉變即將來臨。
工業國迅速崛起並不常見,但也有先例,其中最可資比較的是十九世紀的德國和二十世紀的日本。
在更早以前,英國曾是歐洲的經濟奇迹。英國本是天氣惡劣的離岸島嶼,但竟發展為世界經濟強國,其紡織物以至鐵路配件等產品雄霸全球市場。身為工業化先鋒,英國後來見其他國家趕上同樣水平,極感震驚。
十九世紀末,工資遠較廉宜的德國,鋼材產量已超越英國,並且在電子產品、化工產品、漂染業、以至工程等各方面的新技術均明顯領先。德國的量產貨品也進入各國市場:德國製樂器比法國或意大利的傳統手製品更廉宜,聖誕卡和明信片使用的平版印畫,也多由德國生產。
德國貨當時無處不在。為此,英國作家威廉斯(E.E.Williams)曾寫了「德國製造」一文抗議。他一開始就不安地說,就連自己手上那管鉛筆,也是德國製品。
六、七十年代,美國對日本工業興起的反應,跟十九世紀末的德國貨恐慌如出一轍。美國人尤其憚忌日本生產的消費品,日本製的電視使美國貨絕迹,日本汽車效率之高更令人痛恨。在這兩個例子上,原有的工業強國均指摘,新興工業國的優勢源於某些不合法和不公平的機制,包括政府介入市場、新的工業生產方式、後來者抄襲產品專利設計、以及打擊進口貨以保護本土市場等。
不過,德國和日本工業騰飛的經驗,應可使我們放下對中國的疑慮。兩國經濟蓬勃,結果是產品更多更便宜,全球均因此受惠。德國廠商使鋼琴不再局限於是貴族或中產專業家庭的玩意,一般薪水不錯的工人家庭也開始負擔得起。日本汽車的製造商也使其美國行家明白,怎樣才能優化生產流程。
傳統自由經濟理論認為,促進貿易和開放市場產生很大的經濟效益,經驗證明這點完全正確。當然,所謂「經濟奇迹」的國家,政府官僚往往制訂一些違反自由經濟的政策;那不要緊。最重要的是歷史證明,經濟自由主義值得推行。
然而,經濟平衡改變也同時影響政治平衡。目前來說,中國似乎沒甚麼好怕的。中國跟十九世紀末的德國和六十年代的日本一樣,認同參與維持現行的國際秩序有很多好處。
情況會有所轉變嗎?德國經濟迅速增長引發的社會壓力,無疑令德國在國際間更有自信。稍後,德國憂慮龐大的俄羅斯帝國取代自己,自信便轉化為侵略企圖。至二十世紀初,俄國迅速工業化,人口大量增長,德國已認定俄國構成軍事威脅。中國已預計到一些中期即將發生的問題。一胎化政策的影響將於四十年後顯現。屆時中國的年輕人口將迅速減少,相比之下,歐洲和日本的人口老化問題,頓成微不足道。
中國農村和工業城鎮的巨大貧富差距,形成巨大社會張力;而年輕女子數目遠遜於年輕男子,也許將使社會問題更加嚴重。這些都是短期必須面對的問題。此外,中國由一個權力不甚穩固的專制政權統治,情況跟一九一四年之前的德國頗接近。這個政府既以國家過往的成績而自豪,但又深深恐懼政權缺乏合法性,處處提防遭推翻,故以外交政策作為動員民眾支持、遏止反對勢力的手段。
故此,面對中國的經濟起飛,毋須制訂相應的策略;但有必要鎖定中國的繁榮成果,降低政治動亂的機會。二十世紀後半期的日本,政治相對穩定,主要因為有完善的憲法和民主體制。若中國希望避免重蹈二十世紀初德國的命運,必須推動憲制和政治改革,才能跟經濟現代化互相配合。
(C)ProjectSyndicate2005
www.project-syndic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