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過了香樹輝兄發明「木宰羊」一詞,很多讀者都來信指正,說是台灣作家柏楊在數十年前早已用過。
原諒我的無知,我沒看過柏楊先生寫的「木宰羊」,以為是香樹輝兄首創,他本人也沒說過,是我個人的誤解。
讀者還說除了「木宰羊」(不知道)之外,柏楊先生還寫過「木法度」,即是沒有辦法、無可奈何之意。
其實這些都是台灣的外省人的音譯,那個「無」字,閩南語讀為Boa,而不是「木」字的Boc。應該是「無知道」,而不是「不知道」,但是用「木」來說「無」,是好玩的。
「宰羊」,則是外省人從閩南語的「知影」二字聽出來的發音,整句「木宰羊」,是「無知影」三個字變的吧?
我從小受到福建文化的薰陶,對閩南話略知一二,比我原來的方言潮州話還要流利。長大後,把這兩種方言來比較,發覺潮州話應該是由閩南語演變出來,像叫女人,都說成「渣母」,而男人則是「渣坡」,二者一樣。
潮州一向被歸劃在廣東省內,但粵語和潮語截然不同,生活習慣也差異,如果不是納入福建省的話,也應成為獨立的省縣府。
閩南語傳到台灣之後,他們也加入自己獨創的字眼,像亂說話變成了「黑白講」等。台灣人和福建人說的閩南話,一聽就聽出分別來。
台灣話中還滲了許多日語,但是用的漢字不同,像炸東西的「天婦羅」,在台灣就寫成了「甜不辣」了。
到了廈門,也發覺許多小食變了質,最好吃的福建炒麵,台灣人炒的更正宗,反而在福建吃不到。傳到南洋來,在吉隆坡茨廠街的炒麵還保持舊時的水準,叫為「古早味」。這一句閩南語,是我最喜歡的,任何方言都會演變,但千萬勿忘「古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