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良 香港城市大學金融學講座教授
近期,香港慧峰集團打算成立「中港電力」、進軍本港電力市場的消息,引起各界強烈反應。說到本港的電力市場,筆者認為世界上很少有地方能像香港一樣,在過去十年裏,保持每年20%的投資回報。
誠然,在一、兩年內有這樣高的利潤不足為奇,但是持續時間如此之長的,除香港之外就非常罕見。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然本港電力市場的寡頭壟斷現象是為根本原因。可是政府已經限制兩電不得賺取超過資產總值13.5%的利潤,為何本港電力公司的投資回報還能超過20%呢?
對此,我們必須區分投資回報和資產總值回報。每家公司都有其獨特的資本結構,包括債務和股權(DebtandEquity),兩者之和為資產總值。資產總值回報,取決於投資回報和發債成本。
公司一般會同時採用發債和發行股票的方式來融資。關鍵在於電力公司能以相當優惠的價格(比如同業拆息)發債。因為本港的電力公司收入穩定,風險很小,有許多保守投資者對此類債券情有獨鍾。所以電力公司的融資成本很低,造成投資回報有機會超過20%。
為解決這種壟斷行業利潤過高的問題,最好的方法莫過於開放市場。雖然解決之道顯而易見,但是如何在不影響供電穩定性的情況下,引入新競爭者,卻並非易事。一種方法是允許商家建立新的供電網路,加入競爭;但這種方法成本很大,效率也低。
另一種方法,是將發電與供電分開。由政府買下本地電力資產如發電廠和輸電設施,然後將供電網路的營運權開放給不同的供應商,以此來增加競爭。然而由現在的情況看來,這兩種方法都需要較長時間來施行。此外,政府還需要留意由過度競爭而影響供電質素,造成比如加州大停電之類的事件。
其實,就本港平均電力價格而言,筆者認為與國際相比,並不算太貴(當然港島和九龍的電價不同,筆者對此也不明其理,可能是港島區的市民運氣不佳吧)。因此,靠引入競爭來大幅降價的需求也不是太大。
誠然開放電力市場,是長期的戰略方向,但施行起來也是漫漫長路、困難多多。有何方法可以短期內合理、有效地控制電力公司利潤過高的問題呢?政府或者可以考慮對投資回報(非資產總值回報)加以限制,比如說15%。考慮到經濟的反覆變化,這個限制應該進行周期性調整,例如五年一次,這有可能把電力減價10%,而令大眾市民受惠。
同時,容許電力公司用一個已經既定的折舊方法,保持資產的投資價值。有人可能擔心,這樣的限制,會令商家喪失投資意欲,退出市場。對此,筆者倒不擔心。一盤保證有15%投資回報的生意,無論對美國、澳洲、甚至內地的商家來說,都有不小的吸引力。此種方法不僅使廣大用戶受益,更在改革的同時保證了供電的可靠性,不失為改革初期的可行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