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相町村信孝訪問中國,在傳媒鏡頭下,雙手擺硬姿態,表面看來,會談並無成果。全國各地的反日活動,繼續蔓延,部份示威者情緒過激,搗毀日本貨品商店的招牌,但這些商店並非日本人擁有,破壞在路上的汽車,但車裏的卻是中國人。破壞喧嘩,最終必然大損中國的國際形象。
上街的中國人,他們是不是目的都為了反日?在中國特色的制度裏面,大概也是這個時機,打出「愛國無罪」旗號,人民才有上街的權利,也難保很多人利用這個隱性抗議現狀的最佳藉口,去宣洩對社會的其他不滿。又有誰可以否認,中國現今官場腐敗、貧富懸殊、特權貪污、人民沒有新聞和言論自由、青年一代感到前路茫茫的狀況。
新一代北京領導人一直認為可利用和控制民意,「精采」處猶如放鬆上海、抓緊北京,放鬆深圳、抓緊廣州。
不過日本政府看清了這次所謂「反日」示威的複雜性質,也了解在一個極權社會統治下的民族的性格多面性。釣魚台主權、教科書爭議、參拜靖國神社,對於這一切中共其實都不太關心,美日安保同盟,其防衞的範圍擴及台海,挑戰了中共統一台灣的權力和顏面,這才是中日紛爭的焦點。
中共利用民怨和民氣,太類似慈禧太后時對「拳匪」的態度了。日本外相表示,即使這次示威風暴很快就成為過去,日中關係將來難免會受影響。日本今後必有更大更有野心的戰略部署,包括進一步開採東海資源、修憲擴軍,日本如果加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嘗試失敗,日本朝野亦必遷怒於中國政府。中日關係已受到結構性的衝擊,右翼勢力有恃無恐,今後將更穩固地成為自民黨政府對中國關係的主流。
中國人之悲哀,暴露於國際的眼光之下,在於一個沒有示威集會的極權制度下,難得地享受了一回極權政府御准的「示威自由」,試想,在各地城市出現的如果是以反官場腐敗、要求民主自由為主題的遊行,後果會是怎樣?
情況令人想起一個笑話:一個美國人對一個蘇聯人說:「在我們美國,人民有言論自由,因為我們可以咒罵美國總統。」蘇聯人自豪地回答:「我們的自由跟你們一樣,在我們的國家,我們一樣可以咒罵美國總統。」
中國人有很多反日的理由,但反日要依靠甚麼?在中共領導下,一個具有歷史的民族,可以比一百多年前進步一點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