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排斥 校長教師扼殺權利<br>逾3成兔唇裂顎病童受歧視

同學排斥 校長教師扼殺權利
逾3成兔唇裂顎病童受歧視

【本報訊】不幸患有兔唇裂顎的病者,終日受到外界的歧視和排斥,令病者及其父母承受莫大壓力。本港每年約有五百至六百名新生嬰兒患有兔唇或裂顎,一項調查發現,最少三分之一病童及其家庭成員遭受歧視和排斥;除受盡同學的欺凌外,也有不少人受到教師及校長的歧視,扼殺病童參與活動,甚至入學的權利。 記者:陳倩雯

「我個仔前兩日先俾人打,俾同學仔用腳踢佢,重用粗口鬧佢個嘴。我惟有叫佢原諒人哋,因為如果佢還手打人,人哋會以為佢有攻擊性、有精神病,更加排斥佢。」張太的八歲兒子朗維患有兔唇及裂顎,同學的排斥及欺凌司空見慣,但更令人心傷的是受到老師的歧視,不准他加入歌唱班。
九歲的兔唇裂顎患者羅翔駿也指,曾在學校被同學阻攔進入廁所,感到很不開心。患有兔唇的六歲妹妹羅楚茵亦稱常遭同學問及「點解個嘴咁肉酸」,幾乎每次回家後都忍不住嚎哭一場。

治療可長達20年
香港醫學會會董陳以誠解釋,兔唇裂顎是先天性疾病,成因未明,少數或與遺傳及環境因素有關,如母親在懷孕時受到德國麻疹病毒感染或營養不良等。每七百名新生嬰兒當中便有一人是患者,他們除了因為唇或顎有裂縫而令到外觀異常之外,也會有發音不準確、吸吮困難、牙齒排列不正常和面頰骨生長受阻等問題。患者在出生的三個月內可接受補唇手術,之後一般須繼續接受補顎手術、言語治療、牙齒矯形治療,甚至整容手術,療程可長達十至二十年。
香港兔唇裂顎協會於過去兩周以電話訪問了二百零三個病童家庭,結果顯示六十二個受訪家庭稱曾遭歧視和排斥,佔三成一。其中八成半家庭說在學校環境裏遭到歧視。

促加強健康教育
受訪者又稱,最常對病童不禮貌的人是病童的同學,其次是朋輩、路人、老師及校長。協會主席朱阮淑儀強調,有名校的老師及校長在學生入學面試時,只問病童「你個嘴做咩?」卻沒有問其他問題考驗病童的智力及才能;也有老師知悉病童患有兔唇裂顎後,藉故不取錄他們。
朱阮淑儀指出,也有同學刻意模仿揶揄發音不正的病童,甚至向病童吐口水,種種情況都令病童的心靈受損,感到無奈無助、傷心尷尬。她呼籲社會消除歧視,並盼政府及教育界人士協助加強基層健康教育,增加社會人士對患者的認識和接納;教師更加要加強培訓,協助病童處理情緒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