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寶山之謎 - 陸俠(媒體工作者)

八寶山之謎 - 陸俠(媒體工作者)

在北京人的心目中「八寶山」是人生終點的代名詞。那片墓地的全稱是「八寶山革命公墓」,並不是所有老百姓死後都能安葬在那裏的,而是要達到一定級別的官員才能在此入土,最初規定是必須縣團級以上領導幹部,後來因官員增多墓地緊張,從一九九二年起幹部標準提升為地方廳局級、部隊師級。
《南方日報》記者在清明前後探訪了八寶山革命公墓,揭開了八寶山的神秘面紗。說穿了一點不神秘,「八寶山」分為墓區和骨灰堂,安放格局遵循死者生前的政治級別而定,完全是共產黨等級制度的反映。據報道介紹,入葬八寶山的第一位國家領導人是一九五○年去世的任弼時,他的墓號稱「八寶山第一墓」,佔地三百平方米,為公墓中最大者。在他的兩側都是政治局常委級領導人的墓,有彭真、姚依林、陳雲、李先念等。往下一個台階是人大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等和部隊高級將領的墓。在另外一個墓區,除了一定級別的革命幹部外,也安葬着逝世於五、六十年代的科技文化界知名人士,如林徽因、徐悲鴻、聞一多、美國左翼作家史沫特萊等。

六十年代,中國提倡共產黨員一律火葬,「死不佔地」,毛澤東帶頭在倡議書上簽字,朱德、彭德懷、康生、劉少奇、周恩來、彭真、董必武、鄧小平等先後簽字。在八寶山公墓的骨灰堂裏,安放着朱德、陳毅、董必武等國家領導人的骨灰盒,也有廢帝溥儀、前中華民國代總統李宗仁,以及張治中、傅作義等人的骨灰盒。骨灰堂裏的擺放,也是完全遵照生前的級別,不能越雷池一步,所以像陳毅和夫人張茜生前級別不同,最後也不能「死守」一起。
佔地一百五十畝的「八寶山革命公墓」,系元代靈福寺、明代褒忠護國寺的舊址,目前處於飽和狀態,已經徵地二百六十畝擴大規模,並有計劃改建為中國首個國家公墓。